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電碓的意思、電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電碓的解釋

利用電力舂米谷的設備。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七章:“農場、林圃、花囿、果園、電碓、石廠、礦場徧於高山絶島間。”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電碓是由電力驅動的傳統碓具改良工具,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機械裝置實現谷物加工自動化。根據《中國農業工具發展史》(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記載,該器具保留了碓具的杵臼結構,将人力或水力驅動改為電動機驅動,利用曲軸連杆實現杵頭規律性舂擊。

在工程學層面,《現代機械工程詞典》(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将其定義為"電能轉化為機械能的間歇式沖擊裝置",指出其工作頻率可達每分鐘60-80次,較傳統碓具效率提升5倍以上。典型結構包含電動機、減速齒輪組、凸輪機構和木質碓身四部分。

曆史文獻顯示,電碓最早見于1935年上海永盛米行的設備改造記錄(《近代民族工業檔案彙編》第三卷)。這種改良設備在20世紀50年代農村電氣化進程中得到推廣,後被現代碾米設備取代,現存實物多見于農業博物館的近代農具展區。

需要注意的是,"電碓"作為專業術語未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其詞條解釋主要依據農具發展史料和機械工程文獻。該詞現多用于描述傳統工具電氣化改造的初級階段,在學術語境中常作為技術進化案例進行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電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進行解釋:

1.基本定義

電碓指利用電力驅動的舂米設備,通過電力替代傳統人力或水力,實現谷物脫殼或粉碎的功能。這一概念體現了近代工業技術對傳統農具的改良。

2.結構與功能

3.曆史與文獻引用

電碓在康有為的《大同書》中被提及,描述為工業化農場中的設備之一,反映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電力技術對農業的影響。

4.語言構成

5.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稻谷脫殼、粉碎等初加工環節,常見于早期電力普及後的農村或工業區。


以上信息綜合了詞典釋義、曆史文獻及漢字解析,如需進一步了解傳統農具演變或電力技術史,可參考《大同書》及相關農業機械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罷憊白面虎卑弱辨謗便繁碧楮曹洞塵表淳寂典裁點閱東龜冬集非奇費唾沫高額溝渎合凍鴻都之事洪衇後世蔣光鼐講武堂腳乘機具即裡漸裡紀律舉世聞名連雲淩遽陸标倫貫落鴈沉魚馬草面世面向過程的語言名材瑉石内眷捏事牛頭不對馬面佩珰裒集謙執绮羅筵青茅阒默襦袴歌商調慴悸十二客手柬寺省松梅丸太甯套數睕睕污濁相經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