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戰栗恐懼。《漢書·揚雄傳上》:“三軍芒然,窮冘閼與,亶觀夫栗禽之紲隃,犀兕之抵觸,熊羆之挐攫,虎豹之淩遽。” 顔師古 注:“淩,戰栗也;遽,惶也。”
(2).迅速;急促。《文選·顔延之<應诏觀北湖田收>詩》:“疲弱謝淩遽,取累非纆牽。” 李善 注:“淩遽,捷速貌。”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卷二:“曩感子殷勤,以淩遽不獲訂再晤,今幾入虎口得脫,重晤子,真天幸也。”
淩遽:快速。《文選·顔延之<應诏觀北湖田收>詩》:“觀風久有作,陳詩愧未妍。疲弱謝淩遽,取累非纆牽。”淩,一本作“ 淩 ”。 李善 注:“言己才疲弱而謝急遽。” 劉良 注:“淩遽,捷速也。”
“淩遽”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戰栗恐懼
指因驚慌或恐懼而顫抖。例如《漢書·揚雄傳上》中“虎豹之淩遽”,顔師古注:“淩,戰栗也;遽,惶也”。該義項強調心理狀态的緊張與不安。
迅速;急促
形容動作或狀态快速、急迫。如《文選·顔延之〈應诏觀北湖田收〉詩》中“疲弱謝淩遽”,李善注“淩遽,捷速貌”。清代冒襄《影梅庵憶語》中“淩遽不獲訂再晤”亦取此義。
部分文獻(如)将“淩遽”解釋為“快速”,實為第二義項的延伸,無需單獨歸類。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中。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書》《文選》等原始文本。
《淩遽》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淩”和“遽”。
“淩”的部首是冫,總筆畫數為7;“遽”的部首是辵,總筆畫數為12。
《淩遽》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最早出現在古代文人的詩詞中,意為突然、急速。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形成了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
《淩遽》的繁體寫法為「淩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淩"的寫法較為繁瑣,常會以泰山的山形形狀作為象形字,表示高聳的意象;"遽"的寫法較為簡化,采用了象形及結構的組合,表示快速奔走的意象。
1. 他疾步奔向舞台,淩遽上台亮相。
2. 面對突如其來的困難,她淩遽做出了明智的決策。
淩犯、急遽、淩晨、突遽等。
匆忙、急促、倉促、疾行等。
從容、穩步、緩慢、舒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