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卑微柔弱。《淮南子·要略訓》:“ 齊桓公 之時,天子卑弱,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國。”《漢書·藝文志》:“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 宋 張世南 《遊宦紀聞》卷七:“ 王湜 跋《肘後備檢》,立論甚通。其説雲:‘…… 桓 靈 卑弱,得陽九之數九。’” 明 李贽 《與焦弱侯書》:“兄所喜者亦嚮日之 卓吾 耳,不知嚮日之 卓吾 甚是卑弱,若果以嚮日之 卓吾 為可喜,則必以今日之 卓吾 為可悲矣。”
(2).指格調低下纖弱。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八:“今其賦氣質卑弱,辭語儇淺,去古人遠甚,殆近世村夫子所為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今 仁裕 所著《玉堂閒話》等,又間載其詩,雖卑弱,頗自清旨。”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六六:“假使卑弱膚庸,漫衍拘牽,則雖不背于道,而使天下後世厭絕其文,視如饘餲之食,魚肉之餒敗,也未免太可惜了。”
(3).衰微。《東周列國志》第四回:“自此王室日益卑弱,諸侯各自擅權,互相侵伐,天下紛紛多事矣。” 清 周亮工 《與倪師留書》:“ 漢 隸至 唐 已卑弱,至 宋 元 而 漢 隸絶矣。”
“卑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卑微柔弱
指人或事物地位低下、性格軟弱。例如《漢書·藝文志》中提到“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強調謙卑自持的處世态度。
曆史語境中多用于描述政治或社會地位的衰微,如《東周列國志》提及周王室“日益卑弱”,諸侯争霸導緻天下紛亂。
格調低下纖弱
多用于文學批評,指作品風格不夠雄渾大氣。如宋代朱弁批評某些賦作“氣質卑弱,辭語儇淺”,認為其缺乏古人風骨。
衰微
形容事物由盛轉衰的狀态,如《淮南子》記載春秋時期“天子卑弱”,諸侯勢力崛起。
可通過查字典()或組詞詞典()查看更多用法。
意思:“卑弱”這個詞是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力量、地位或地位處于弱小或低下的狀态或程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卑”字的部首是“十”字,總共有8個筆畫;“弱”字的部首是“弓”字,總共有6個筆畫。
來源:“卑弱”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但在古文中已有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的《大雅·文王》:“文王在上,南征不服,卑弁自厲。”這裡的“卑弁”可以理解為弱小的部族或國家。
繁體:《卑弱》在繁體字中保持相同的寫法,沒有改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版本中,卑弱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微小的變化。然而,這些變化并沒有改變字的基本含義。
例句:1. 他的體力很卑弱,所以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
2. 面對卑弱的敵人,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勇氣和決心。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組詞:卑微、卑下、微弱;近義詞:脆弱、薄弱、弱小;反義詞:強大、強壯、堅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