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寺省的意思、寺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寺省的解釋

古時中央行政機構“省”和“寺”的合稱。 宋 範仲淹 《上執政書》:“使寺省之規,剝床至足;公卿之嗣,懷安敗名。” 清 褚人穫 《堅瓠四集·太冬烘》:“ 成都 詹 某為諫官,以 安國 嘗建言移寺省,上章擊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寺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指代中國古代中央政府的核心行政機構體系。其含義需從"寺"與"省"各自的源流及組合後的曆史語境來理解:

  1. 核心含義 "寺省"并非指單一機構,而是對中央重要官署的總稱或泛稱,尤其盛行于唐代及以前。它代表了封建王朝中央行政、司法、監察等核心權力機關的組合。其功能涵蓋國家政務處理、律令執行、文書運轉等中樞管理職責。

  2. 分字解析

    • 寺 (sì):
      • 本義指官署、官舍。《說文解字》釋為"廷也",即官府辦公的處所。
      • 秦漢時期,"寺"是九卿(如太常寺、光祿寺、大理寺等)官署的專稱,負責皇室、禮儀、司法等具體事務。這些機構直接服務于皇帝和朝廷運轉。
      •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寺"字條釋義;《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寺"字條釋義。
    • 省 (shěng):
      • 本義指禁中、宮禁之地,後引申為設在宮禁中的中央政府機構。
      • 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為核心的中央行政體系(即"三省制"),負責決策、審議、執行國家最高政令。隋唐時期三省制臻于完善,"省"成為最高行政中樞的代稱。
      • 來源參考:《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省"字條釋義;《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三省"條目。
  3. 複合詞“寺省”的曆史語境

    • "寺省"一詞将代表具體事務部門的"寺"(九卿系統遺存)與代表行政中樞的"省"(三省系統)并列,泛指中央朝廷的所有重要官署。
    • 常見于漢唐史籍文獻中,用于描述官員任職于中央機構(如"供職寺省")、朝廷頒布政令(如"寺省奉行")或指代整個官僚體系。
    • 來源參考:《通典》(杜佑撰)職官典相關記載;《唐六典》(李林甫等撰)對唐代中央官制的系統描述。
  4. 現代認知與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寺省"是一個曆史詞彙,主要用于研究、描述古代(特别是隋唐以前及隋唐時期)的政治制度、官制曆史或閱讀古典文獻時。
    • 現代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一般不單列"寺省"詞條,因其已非現代常用詞彙。理解它需要回溯"寺"與"省"的古義及其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組合意義。
    • 來源說明:現代标準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未收錄該詞條,其釋義需依據古代漢語詞典、曆史文獻及制度史研究。

"寺省"是古代中國(尤指漢唐時期)對中央核心行政與事務性官署的總稱,它融合了"寺"(原九卿官署)和"省"(中樞決策行政機構)兩類重要政府機關的概念,代表了封建王朝中央政府的主體架構。該詞具有鮮明的曆史特征,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的關鍵詞彙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寺省”是中國古代中央行政機構的合稱,具體指“省”和“寺”兩類官署的統稱。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構成

  1. 基本含義
    寺省是“省”和“寺”兩類中央機構的合稱。其中:

    • 省:如尚書省、門下省等,屬核心決策機構;
    • 寺:如太常寺、大理寺等,屬執行具體事務的部門。
  2. 職能差異

    • “省”多負責政令制定與審議,如唐代三省制中的中書省拟诏、門下省審核;
    • “寺”則主管專項事務,如大理寺司法、太常寺禮儀。

二、曆史背景

三、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資料誤将“寺”解釋為宗教場所(如),實則為官署名。例如“大理寺”為司法機構,與佛教寺廟無關,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

四、總結

“寺省”體現了古代中央集權下行政分工的特點,是研究中國官制史的關鍵概念。其合稱形式常見于宋、清文獻,用于指代朝廷核心管理機構。

别人正在浏覽...

奧裡亞人半垓孢子並舉城垛口池潢出敕黜周王魯丹窦打閃低回不已禘祭蹲距敦牂繁減豐才風漢副性徵蓋世英雄高山冠掴裂鶴仙懷抱機案儉靜矯翼甲萬虮虱相吊救苦救難均輸聚乙烯醇塊蘇狂話枯徑列甯流響鸾步鸾轍馬蟻民典鬧心眼兒捺瑟涅字凝閡淜犇平整三回五解商問上系上尊酒生花之筆黍臛悚然脫靴完郛緯谶文苔顯比險戾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