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草的意思、馬草的詳細解釋
馬草的解釋
馬食的草料。 南朝 梁 陸倕 《将至浔陽郡教》:“ 第五倫 之臨 會稽 ,躬斬馬草; 鄧伯道 之蒞 吳郡 ,自運家糧。”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會神策軍人跪馬前雲:‘度支不給馬草。’” 清 林則徐 《驿馬行》:“況復馬草民所輸,徵草不已草價俱。”
詞語分解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
專業解析
馬草指喂養馬匹的草料,特指曬幹或儲存的飼草。該詞由“馬”(牲畜名)與“草”(植物統稱)組合而成,字面即“供馬食用的草”。其核心含義體現在兩方面:
- 基礎釋義:指收割後用于飼喂馬匹的幹草或青儲飼料,如禾本科植物的莖葉。《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釋為“飼馬的幹草”。
- 引申含義:在古代軍事與經濟中,“馬草”常作為軍需物資,與“糧饷”并稱。例如清代文獻中“征收馬草”指代向民間征調飼草以供養戰馬,凸顯其戰略物資屬性。
字源與結構分析:
- 單字義:
- “馬”(mǎ):象形字,本義為役用家畜。《說文解字》載:“馬,怒也,武也。”
- “草”(cǎo):形聲字,從艸早聲,泛指草本植物。《玉篇》釋:“草,同艸,百卉也。”
- 複合詞特征:屬偏正結構,“馬”限定“草”的用途,形成具象化專有名詞,與“牛草”“羊草”等構詞法一緻。
權威文獻佐證: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馬草:喂馬的草。”
- 《中國古代名物大典》載:“馬草系古代驿傳及軍營必備物資,其征儲關乎軍力。”
“馬草”是漢語中兼具實用性與曆史文化内涵的具體名詞,其釋義需結合畜牧需求與曆史語境完整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馬草”一詞具有多層含義,需結合不同領域的釋義進行綜合解釋:
一、基本詞義
- 馬匹飼料
指專門用于喂養馬匹的草料,屬于古代文獻中常見用法。如唐代韓愈《順宗實錄》記載“度支不給馬草”,清代林則徐也提及“馬草民所輸”。
二、曆史文獻記載
- 南朝梁代陸倕《将至浔陽郡教》提到官員親自處理馬草,反映古代馬草作為重要物資的地位。
- 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多與賦稅、軍隊後勤相關,例如明代驿站系統常因“馬草不足”引發矛盾。
三、植物學與中藥釋義
- 植物别名
指禾本科植物皺葉狗尾草(學名:Setaria),别稱“爛衣草”,分布于廣東、貴州等地。
- 藥用功效
全草可入藥,具有解毒殺蟲、化腐生肌的作用,外敷可治療銅錢癬、皮膚發丹等症,性平味淡無毒。
四、其他延伸含義
- 部分方言或網絡語境中,存在戲谑用法,如“用竹竿吊草誘使馬前行”的比喻(來源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曆史典故或藥用方法,可查看、6、7、9等原始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人半仗邊用缽多羅不挂眼塵鄙沉厚寡言赤黃傳杯換盞錯勝底漆伐冰梵王燈沸渭腐竹跟兒鲠論根號乖硋鬼妾顧客國務罕物歡迸亂跳花腥鹘鸰昏撓肩排節次解徽靜翠冏徹困急涼州詞臨財龍花竅會跂喙器量清朗器宇犬牙盤石任使如鲠在喉沙汰蛇毛馬角省民深山長谷身型蛇盤鏡射室殊方異域田苗土釜土偶溫蠖文僚汙渠香露晞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