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菁茅。亦名香茅、苞茅、瓊茅,生 湖南 及 江 淮 間,葉有三脊,其氣芬香。《說郛》卷五九引 晉 張勃 《吳錄》:“ 桂陽 郴縣 有青茅,可染青。” 元 明本 《秋夜述古》詩:“客既無言我亦休,橫眠一覺青茅席。”
(2).《左傳·僖公四年》:“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因以借指附庸對宗主國的朝貢。 明 夏完淳 《大哀賦》:“赤社隳而青茅廢, 靈光 頽而茂苑傾。”
關于“青茅”的詞義解釋如下:
植物屬性
青茅是一種草本植物,别稱菁茅、香茅、苞茅、瓊茅,主要生長于湖南及江淮地區。其特點是葉子有三條脊狀紋路,散發芳香,古代還用于染色(如《吳錄》記載“可染青”),并作為編織材料(如茅席)。
功能用途
古代常用于祭祀儀式,如《左傳·僖公四年》提到“苞茅”用于縮酒(過濾酒渣),是周王朝祭祀的必備物品。
政治象征
因《左傳》記載諸侯需進貢苞茅,青茅成為附庸國對宗主國履行義務的象征。如明代夏完淳用“青茅廢”暗喻朝貢體系的崩潰。
經濟價值
據《管子》典故,管仲曾通過擡高青茅在祭祀中的地位,使其身價倍增,成為周天子與諸侯博弈的政治工具。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故或植物特性,可參考《左傳》《吳錄》等古籍記載。
《青茅》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草的一種,通常指茅草或青色的草。草是一種常見的植物,具有青綠色的色彩。
《青茅》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其中一個是青部首,表示與顔色和草相關的意思;另一個是茅部首,表示與茅草相關的意思。該詞共有13個筆畫。
《青茅》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化和自然環境。在古代農耕社會中,茅草被廣泛用于屋頂覆蓋、編織工具等方面,因此“茅”這個字成為代表茅草的象形字。而“青”則是表達顔色和代表自然界的字。因此,《青茅》成為表示用青色的茅草或青色的草的詞語。
《青茅》的繁體字為「靑茅」。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存在差異。對于《青茅》這個詞,古時候采用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
1. 這片田地上長滿了青茅,看起來非常美麗。
2. 我家的屋頂用青茅覆蓋,經得起風雨的考驗。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青苔、茅草、青翠、茅屋、草地。
與《青茅》有相似或相近意思的詞語有:青草、青蒿、翠綠。
與《青茅》相反的詞語包括:黃草、枯草、凋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