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集的意思、冬集的詳細解釋
冬集的解釋
職事官員任滿後,按規定冬季集于京師參加铨選,謂之冬集。始于 唐 代。《新唐書·選舉志下》:“六品以下始集而試,觀其書、判。已試而銓,察其身、言;已銓而注,詢其便利而拟;已注而唱,不厭者得反通其辭,三唱而不厭,聽冬集。”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铨曹》:“ 高宗 龍朔 之後,以不堪任職者衆,遂出長牓放之冬集,俗謂之‘長名’。” 唐 段成式 《劍俠傳·賈人妻》:“公授官之期尚未,出遊之資且無,脫不見鄙,但同處以須冬集可矣。”
詞語分解
- 冬的解釋 冬 (③鼕) ō 一年中的第四季:冬季(農曆十月至十二月)。冬天。冬眠。 姓。 象聲詞,敲鼓聲:戰鼓冬冬。 夏 筆畫數:; 部首:夂; 筆順編號:
- 集的解釋 集 í 群鳥栖止于樹上:“黃鳥于飛,集于灌木”。 聚合,會合:聚集。集合。集會。集體。集團。集訓。集散。集資。集中。集大成。集腋成裘。 會合許多著作編成的書:集子。文集。詩集。選集。全集。 大型圖書中
網絡擴展解釋
“冬集”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與中國古代官員铨選制度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起源
- 含義:指唐代職事官員任滿後,需在冬季集中于京師(長安)參與吏部的铨選考核,以确定新職務。
- 起源:始于唐代,是當時官員選拔的重要環節。
2.制度流程
- 步驟:官員任期滿後,需先通過“試判”(考核文書和判案能力),合格者再由吏部審查其品行、言辭等,最終拟定新職。若三次唱名(公布職位)後仍未被接受,則需等待冬季重新參與铨選。
- 文獻依據:如《新唐書·選舉志》記載了相關流程。
3.曆史背景與演變
- 目的:通過集中考核确保官員能力與職位匹配,強化中央集權。
- 延伸意義:部分現代語境下,“冬集”也可能代指冬季的集體活動(如供熱問題中的“集中”),但此為引申用法,非原意。
4.參考資料
- 若需進一步了解唐代铨選制度,可查閱《新唐書》《封氏聞見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冬集》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 冬集指的是冬天的集市或市集。在寒冷的冬季,人們會聚集在一起,買賣商品和交流,這種集市被稱為冬集。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冬集的拆分部首為“冫”和“集”,其中“冫”是“冰”的意思,表示冷;“集”表示聚集。整個詞彙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 “冬集”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周禮·地官·胙法》中。在古代社會,冬季是農民們閑暇的季節,也是交流和貿易的好時機,因此形成了冬季集市的習俗。
繁體
- 繁體字“冬集”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冬集”可以寫作“冬輯”,輯是指整理、彙集的意思。
例句
- 1. 冬集上,人們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 2. 昨天我去冬集買了些年貨。
組詞
- 冬日、冬季、冬眠、集市、集合、集體
近義詞
- 冬市、冬貿、冬季市場
反義詞
- 夏集、春集、秋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