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得无。犹言莫非,岂不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六郎》:“主人惊曰:‘得无客姓为 许 ?’ 许 曰:‘然,何见知?’又曰:‘得勿客邑为 淄 ?’曰:‘然,何见知?’主人不答,遽出。”
“得勿”是古代汉语中用于表示疑问或推测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否”“莫非”。该词多见于明清时期的书面文献,其核心语义是通过疑问形式表达对某种可能性的揣度。例如《聊斋志异·促织》中“得勿教我猎虫所耶”即“莫非是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吗”之意。
从构词法分析,“得”作助动词表示可能,“勿”为否定副词,二字连用构成反诘语气,通过否定之否定的句式强化疑问意味。《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指出这种组合在吴语区尤为常见,常用于戏曲对白和话本小说,体现口语向书面语转化的特征。
在语法功能方面,“得勿”主要修饰动词短语,构成“得勿+谓词性结构”的疑问句式。值得注意的是,该词在《官场现形记》等晚清文献中已渐趋式微,被“莫非”“难道”等新兴副词取代,这种演变反映了汉语疑问副词系统的历时发展规律。
权威文献如《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华书局,2019)将“得勿”归入“测度副词”范畴,强调其兼具疑问与揣测的双重功能。在具体语境中,既可表达单纯询问(如“得勿病乎”),也可传递委婉质疑(如“得勿欺我耶”),这种语义的模糊性正是古汉语虚词的典型特征。
“得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常见于文言文语境,其含义及用法如下:
推测或反问语气
表示“莫非”“岂不是”,用于疑问句中对事实的推测或确认。例如《聊斋志异·王六郎》中:“得勿客邑为淄?”(您的家乡难道是淄川吗?)
“得无”的变体
在古籍中常与“得无”通用,如“得勿饥耶?”(难道不饿吗?),表达委婉的疑问。
主要用于古典文学作品或对话中,如:
如果需要进一步分析具体古籍例句,可参考《聊斋志异》相关篇章。
帮岸变卦匾篮儿飙起彩币菜籽油倡扶倡和沉吟不语词筒村老子大农登台點筆黩伦二坊儿事蜚英腾茂封山育林轒辒膏发贡察瓜蒌环碧黄茅黄钟大吕颉斤径便急政抗疏可奈老成乐道遗荣了解情况率职摹效木偶跑海陪仆披垂品酌清丰攘臂而起衽左上地生肌绳橛之戏身胚是古非今双文水箱遡波唾掌午达无恶不为吴兴享亭小豆小兄弟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