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極不能自制。 唐 宋之問 《牛女》詩:“失喜先臨鏡,含羞未解羅。” 唐 杜甫 《遠遊》詩:“似聞胡騎走,失喜問京華。” 清 周亮工 《長至日菉居公至》詩:“意外看公在,天心轉一陽。吞聲人握手,失喜淚沾裳。”
“失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如下:
失喜指因極度喜悅而失去自制力,多用于形容突然的驚喜或情緒失控的狀态。例如:
部分解釋(如)提到“失去喜悅”,但這與古詩及權威詞典的用法不符,實際應為“因喜極而失控”。
建議結合古詩例句(如、4)進一步體會語境,避免與字面“失去喜悅”混淆。
《失喜》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失去喜悅或失去高興的心情。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失”和“喜”兩個部分。
“失”是一個意思為“喪失”或“失去”的意思,是一個常用的字。它的部首是“丿”,總共有五個筆畫。
“喜”則表示“高興”或“快樂”。它的部首是“口”,總共有六個筆畫。
成語《失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論語·公冶長》一章:孔子說,“人而無恒,如驟得,失骥子喜。”意思是說人沒有恒定的心境,就像突然得到一匹良駒,然後又失去了這匹令人高興的事物。
在繁體字中,“失喜”這個成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一些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對于《失喜》這個成語來說,古代和現代的寫法是相同的。
這是一個使用《失喜》的例句:“他在萬衆之中突然宣布辭職的消息讓人大跌眼鏡,有的人面露失喜,有的人則心生憂慮。”
和《失喜》相關的詞語有“失落”、“沮喪”和“憂傷”。這些詞語也表示失去喜悅或心情低落的意思。
相反的詞語則是“喜悅”、“高興”和“愉快”,它們表示開心和快樂的情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