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晉 地名,産良馬。《公羊傳·僖公二年》:“請以 屈産 之乘與 垂棘 之白璧,往必可得也。” 何休 注:“ 屈産 ,出名馬之地。” 宋 王禹偁 《大閱賦》:“又若 屈産 新羈, 渥窪 逸駕,汗血蘭筋,騰霜照夜。”一說為 屈 地所産。見《左傳·僖公二年》 杜預 注。
“屈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權威資料辨析:
春秋晉國地名(主流解釋)
根據《公羊傳·僖公二年》記載,屈産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地名,以出産良馬著稱。例如文中提到晉國曾用“屈産之乘(良馬)與垂棘之璧(美玉)”作為外交禮物。後世如宋代王禹偁的《大閱賦》也用“屈産新羁”形容名馬。現代學者餘太山考證認為,“屈産”與“垂棘”對仗,均指地名,前者産馬,後者産玉。
誤用為成語的情況(需謹慎對待)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屈産”解釋為成語,意為“屈服讓步”。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依據,且權威曆史文獻和詞典中均未收錄此義項,可能是對“屈”和“産”單字的誤拆解。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景中,應采用第一種解釋(晉國地名)。若遇到第二種釋義,需結合上下文核實其準确性,避免混淆。
屈産(qū chǎn)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它由“屈”和“産”兩個部分組成。
屈産的部首是屍,屈産的總筆畫數為11。
屈産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它的意思是屈服于某種力量或壓力,彎曲或折斷。
在繁體字中,屈産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屈產」。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屈産被寫作「屈產」,部分字形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
1. 他在壓力下屈産了,沒有堅持自己的原則。
2. 這根枝條太硬了,容易屈産。
屈産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一些有意義的詞語:
1. 屈産力:指被強大的外力迫使屈服的能力。
2. 屈産者:指在壓力下屈從的人。
3. 屈産性:指一個人的屈從和妥協的傾向。
近義詞包括屈服、屈從。
反義詞包括抗争、堅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