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聖明英武。舊時稱頌帝王之詞。《書·伊訓》:“惟我 商王 ,布昭聖武,代虐以寬,兆民允懷。”《後漢書·黃瓊傳》:“ 光武 以聖武天挺,繼統興業,創基冰泮之上,立足枳棘之林。” 唐 韋瓘 《周秦行紀》:“太後曰:‘何如主?’餘對曰:‘小臣不足以知君德。’太後曰:‘然無嫌,但言之。’餘曰:‘民間傳聖武。’” 明 李東陽 《求退錄·奏疏十九道》:“地方平定,民物底寧,皆由陛下聖武神謀運用於上,内外重臣、各邊将士効力於下。”
(2).指聖明而有武功的君主。《文選·揚雄<長楊賦>》:“於是聖武勃怒,爰整其旅,迺命驃 衛 。” 張銑 注:“ 聖武 , 武帝 也。”《文選·左思<魏都賦>》:“暨聖武之龍飛,肇受命而光宅。” 李善 注引《魏志》:“ 太祖武皇帝 姓 曹 諱 操 ,為丞相,封 魏王 ; 文帝 受禪,追尊曰 武皇帝 。”按, 清 魏源 有《聖武記》,即述 清 代開國至 道光 間的曆次戰役,并及考證及軍制。
“聖武”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聖明英武
舊時用于稱頌帝王的文治武功,強調其賢德與軍事才能的結合。例如《尚書·伊訓》提到“惟我商王,布昭聖武”,即贊美商王的英明與武略。
聖明且有武功的君主
指兼具德行與軍事成就的統治者。如《文選·揚雄〈長楊賦〉》中“聖武勃怒”的“聖武”即指漢武帝。
詞源與用法
“聖”象征神聖與崇高,“武”代表武力或軍事能力,組合後多用于曆史文獻中對君主的頌揚。例如《後漢書》稱光武帝“聖武天挺”,突顯其開創基業的英武形象。
擴展應用
清代魏源的《聖武記》以“聖武”為書名,記載了清初至道光年間的軍事史,進一步延伸了該詞的曆史記錄功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尚書》《後漢書》等典籍,或清代《聖武記》的詳細記載。
聖武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某人具備崇高的道德品質和英勇的武力。該詞語包含了聖和武兩個字,表示了具備聖潔和武勇之特質的人。
聖武的"聖"字拆解為"囗"和"王"兩個部首,"武"字拆解為"止"和"戈"兩個部首。
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聖"的部首是"囗",總筆畫數為4。
"武"的部首是"止",總筆畫數為8。
聖武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明堂辯》一書中,後來被廣泛使用于文學、曆史和哲學領域。
繁體字"聖武"用于漢字簡化前的繁體字書寫方式,但現代通用的簡體字"聖武"已經普遍被采用。
根據漢字演變和發展的曆史,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差異。在古代,"聖"字的寫法較為簡化,"武"字的"止"部分常常書寫成更簡單的形狀。具體的寫法因曆史時期和書法家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聖武"的例句:
聖武可以作為一個詞語的一部分,例如:"聖武之路"、"聖武廟"等。
一些近義詞包括:聖武之士、賢勇、英武。
反義詞不太常見,但可以将其與庸碌、懦弱等詞語相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