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加以文飾。 晉 陸機 《文賦》:“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緜而悽愴。”
(2).披閱文章。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 宋 楊億 《受诏修書述懷感事三十韻》:“望氣成龍虎,披文辯魯魚。” 蘇曼殊 《非夢記》:“ 薇香 披文下涕,輙思自裁。”
(3).猶言提倡文學。謂開拓重文的風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時序》:“ 元皇 中興,披文建學。”
“披文”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主要來源于古代文學理論及實際應用場景。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加以文飾
指通過文字修飾或加工,使内容更具文學性。例如,晉代陸機在《文賦》中提到“碑披文以相質”,意為碑文通過文辭修飾來體現質樸的實質。
披閱文章
指閱讀、分析文章。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中寫道“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即通過閱讀文字了解時令變化。
提倡文學,開拓重文風氣
如南朝劉勰提到“元皇中興,披文建學”,指君主通過提倡文學來振興學術。
“披文”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既可指文字修飾與閱讀行為,也蘊含文學倡導的深層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賦》《文心雕龍》等文獻原文或相關研究。
《披文》是一個成語,意為展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
《披文》的拆分部首為手和文,其中手部的筆畫數為4,文部的筆畫數為4。
《披文》最早出現在《論語·陽貨》一章中:“子曰:‘披銘亦吾所好也,斯可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展示碑文也是我所喜歡的,這樣可以嗎?”後來,這個詞逐漸引申為展示才華和能力。
《披文》的繁體字為「披文」。
古時候漢字寫作「披文」。
他在會上披文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借披文(借助外物顯示才華)
披文奮武(展示才華且行動果斷)
炫耀、顯擺、誇耀
藏拙、謙虛、低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