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nor details] 小節,細節
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禮記·樂記》
(1).細節,小節。《禮記·樂記》:“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孔穎達 疏:“此等物所以飾禮,故雲禮之末節也……以末節非貴,故有司掌之。”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公跡并 伊 臯 ,但有末節尚損盛德。”《元史·隱逸傳·杜瑛》:“若夫簿書期會,文法末節, 漢 唐 猶不屑也。” 清 曾國藩 《江甯府學記》:“聖人非不知浮文末節,無當於精義,特以禮之本於太一、起於微眇者,不能盡人而語之,則莫若就民生日用之常事為之制。”
(2).卑下的品行。《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争者末節也。”
(3).晚節。《南史·袁湛傳》:“雖末節不終,而始誠可録。”
“末節”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事物的細節或次要部分。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細節或小節
指非核心的、次要的方面。例如《禮記·樂記》中提到:“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說明禮儀中繁瑣的細節由專職人員管理。
比喻無關緊要的部分
常與“細枝”連用為“細枝末節”,例如:“不應過分糾結于細枝末節”。
卑下的品行
在特定語境下可指低劣的行為,如《史記·主父偃列傳》提到“争者末節也”,将争鬥視為不重要的品行。
晚節
少數文獻中引申為晚年的節操,如《南史·袁湛傳》中“雖末節不終,而始誠可錄”。
“末節”多用于強調事物的次要性,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具體指向。實際使用中,建議優先參考權威文獻釋義(如《禮記》《史記》等)。
末節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用來描述時間、事物或者事件的最後部分、階段或者階段的最後一段。它常常表示某個過程的收尾,或者是最終的結論。
末節的部首是木字旁,它表示“木”字部分。末節的總筆畫數為6個。
末節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周禮·春官掌教》:“秋末冬起,春末夏畢,秋出《庚鼎》。”繁體字為「末節」。
在古代,末節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早期的末節寫作「末截」,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演變為「末節」。
1. 這篇文章的末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在比賽的末節,他以驚人的表現逆襲獲勝。
3. 這個項目的末節需要我們特别注意細節。
組詞:末段、末尾、末期、末尾、末梢。
近義詞:結尾、終節、終末。
反義詞:開端、起始、初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