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節的意思、末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節的解釋

[minor details] 小節,細節

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禮記·樂記》

詳細解釋

(1).細節,小節。《禮記·樂記》:“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 孔穎達 疏:“此等物所以飾禮,故雲禮之末節也……以末節非貴,故有司掌之。”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三》:“公跡并 伊 臯 ,但有末節尚損盛德。”《元史·隱逸傳·杜瑛》:“若夫簿書期會,文法末節, 漢 唐 猶不屑也。” 清 曾國藩 《江甯府學記》:“聖人非不知浮文末節,無當於精義,特以禮之本於太一、起於微眇者,不能盡人而語之,則莫若就民生日用之常事為之制。”

(2).卑下的品行。《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兇器也,争者末節也。”

(3).晚節。《南史·袁湛傳》:“雖末節不終,而始誠可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節"的漢語詞典釋義詳解

"末節"在漢語中是一個複合詞,由"末"(mò)與"節"(jié)構成,其核心含義指事物中次要、非本質的部分,或細節性的枝節問題。根據權威詞典釋義及語言文化背景,可分層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次要部分與細微枝節

    指整體中不關鍵、非核心的細節。例如:"做事需抓重點,避免拘泥于末節。" 此義強調對主次關系的區分,常見于批評過度關注瑣碎事務的行為。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7年。 參考鍊接

  2. 禮節中的末端形式

    古義中特指禮節儀式中的瑣碎程式,如《禮記·樂記》載:"鋪筵席,陳尊俎,列笾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 此處強調形式化儀軌的次要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參考鍊接

二、文化内涵與引申義

  1. 哲學層面的"本末之辨"

    與"根本"相對,體現傳統思想中對事物本質與表象的辯證認知。如《莊子·知北遊》:"六合為巨,未離其内;秋毫為小,待之成體。……此之謂本末。"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2. 現代語境中的批評指向

    當代用法多含貶義,指過度糾纏非關鍵問題(如"舍本逐末"),或形容行為瑣碎(如"末節小事")。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 參考鍊接

三、典型使用場景

"末節"的釋義始終圍繞"次要性"展開,既承載古代禮制文化的語義基因,亦在現代語言中固化為對瑣碎事物的價值判斷。其權威性建立在漢語詞彙演變的系統性之上,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批判或中性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

“末節”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事物的細節或次要部分。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細節或小節
    指非核心的、次要的方面。例如《禮記·樂記》中提到:“禮之末節也,故有司掌之”,說明禮儀中繁瑣的細節由專職人員管理。

  2. 比喻無關緊要的部分
    常與“細枝”連用為“細枝末節”,例如:“不應過分糾結于細枝末節”。

二、其他含義

  1. 卑下的品行
    在特定語境下可指低劣的行為,如《史記·主父偃列傳》提到“争者末節也”,将争鬥視為不重要的品行。

  2. 晚節
    少數文獻中引申為晚年的節操,如《南史·袁湛傳》中“雖末節不終,而始誠可錄”。

三、用法與例句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末節”多用于強調事物的次要性,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具體指向。實際使用中,建議優先參考權威文獻釋義(如《禮記》《史記》等)。

别人正在浏覽...

闇黮拔扈敗草本司不次之位操舵嘲咻朝蠅暮蚊大巴淡水生态系統道頭會尾典贲底老甘鼠庚帖擱田公羊學寡狹佪撓壞植散羣黃龍誓擊剝雞菌井科久懬就時圈舍抗圹诓言詐語老官兒老媳婦老傭廉貞黎旭籠蔥祿仕溟瀛墨工内老闆牛醫兒濃谲暖殿奴奴羟基傾蓋如故柔仁散光散壞霎那間膳牌神監釋兵十夫客私為速嚴陶埴條長伍伯迕道斜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