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儁的意思、得儁的詳細解釋
得儁的解釋
(1).俘獲敵方的猛将勇士。謂得勝。《左傳·莊公十一年》:“大崩曰敗績,得儁曰克。” 孔穎達 疏:“戰勝其師,獲得其軍内之雄儁者,故雲得儁曰克。” 唐 劉知幾 《史通·申左》:“ 魯侯 禦 宋 ,得雋 乘丘 。”一本作“ 得儁 ”。
(2).謂及第。 唐 元稹 《和王侍郎酬廣宣上人觀放牓後相賀》詩:“競走牆前希得儁,高縣日下表無私。” 宋 歐陽修 《送徐生之渑池》詩:“名高場屋已得儁,世有龍門今復登。”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現任大官子弟登第》:“ 南京 兵部尚書 李遂 子 材 ,亦以是科得雋。” 清 劉銮 《五石瓠·建德相公》:“諸生高才,萬一得雋,豈不似私?”
(3).謂喜獲大魚。 唐 韓愈 《叉魚》詩:“競多心轉細,得雋語時嚣。” 宋 蘇轼 《江西》詩:“何人得儁窺魚矼,舉叉絶叫尺鯉雙。”
(4).謂含意隽永。 唐 白居易 《與劉蘇州書》:“然得儁之句,警策之篇,多因彼唱此和中得之,他人未嘗能發也。”一本作“ 得雋 ”。
詞語分解
- 得的解釋 得 é 獲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濟。心得。 適合:得勁。得當(刵 )。得法。得體。 滿意:得意。揚揚自得。 完成,實現:飯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滿足名利的欲望)。 可
- 儁的解釋 儁 ù 古同“俊”。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得儁”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de jù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具體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1.俘獲敵方猛将,引申為得勝
- 出處:最早見于《左傳·莊公十一年》:“大崩曰敗績,得儁曰克。”孔穎達疏:“戰勝其師,獲得其軍内之雄儁者,故雲得儁曰克。”
- 示例:唐代劉知幾《史通·申左》中記載“魯侯禦宋,得雋乘丘”,描述戰争中獲勝并俘獲敵方勇士。
2.科舉及第或考試中勝出
- 出處:唐代元稹《和王侍郎酬廣宣上人觀放牓後相賀》詩:“競走牆前希得儁,高縣日下表無私。”
- 示例:宋代歐陽修《送徐生之渑池》詩中也用“得儁”形容學子登科。
3.喜獲大魚(古時引申義)
- 出處:唐代韓愈《叉魚》詩:“競多心轉細,得雋語時嚣。”
- 背景:古代捕魚活動中,捕獲大魚被視為“得儁”,含收獲豐碩之意。
4.文辭或含義隽永(較少見用法)
- 解釋:指語言或文章含蓄深刻,耐人尋味。
- 示例:多用于文學評論中,如評價某篇詩文“得儁”即贊其意蘊深遠。
補充說明
- 成語關聯:與“得儁”相關的成語包括“得寸得尺”“種瓜得瓜”等,但直接關聯性較弱。
- 注意:以上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部分用法(如“喜獲大魚”)在現代已不常見。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左傳》《史通》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得儁(dé jùn)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有才智”、“有才幹”。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是“得”字的“彳”,表示行走的意思;第二個是“儁”字的“兒”,表示兒子,也有智慧的意思。得儁共有十三個筆畫,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得(彳,3筆)+儁(兒,10筆)。
得儁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用來形容有天資聰明、才情出衆的人。它的繁體字為「得儁」,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不同,而得儁的古代寫法為「得隽」。雖然形狀有所不同,但它的意思和現代的得儁相同,都表示有才智、有才幹的人。
以下是一個關于得儁的例句:
他是一個得儁的青年,不僅學業優秀,而且才藝出衆。
與得儁相關的詞語有很多,例如:才華橫溢、聰明才智、才氣縱橫等,它們都可以用來形容有才幹、才智出衆的人。
反義詞則是指與得儁相反的意思的詞語,例如:愚笨、無能、呆闆等,這些詞語表示缺乏才智、無能力的狀态。
希望上述内容能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