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醵資 ”。籌集資金。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六:“ 秀水 朱氏 曝書亭 ,久廢為桑田…… 嘉慶 間, 阮儀徵 視學按臨,醵貲重建。”《黃金世界》第十五回:“也有幾人能醵貲營業否?” ********* 《革命原起》:“予乃招集當地 華 僑同志會議,勖以大義。一夕之間,則醵資八千有奇。”
“醵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較少使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醵(jù)
本義指衆人湊錢飲酒,後泛指集體集資。《說文解字》釋為「會飲酒也」,如《禮記》中「周禮其猶醵與」即指聚飲。引申為共同出資的行為。
赀(zī)
通「資」,指錢財、財物。《史記》有「長公主賜鄧通,吏辄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的記載,其中「赀」即財産之意。
「醵赀」即指多人共同集資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集體籌資的場景,如修建公共設施(祠堂、橋梁)、赈災或舉辦活動等。例如:
「鄉民醵赀修路,以利商旅往來」(村民集資修路方便商貿)
該詞在當代多用于曆史文獻研究或特定方言中,現代漢語更常用「衆籌」「集資」等表述。其核心精神與今天的民間互助、網絡衆籌模式有相似性,但形式隨時代演變。
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常見于明清小說、地方志等古籍,現代正式文書已罕用。
《醵赀》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多人合力籌集財物。
《醵赀》的部首是钅(金的聲旁),共有16個筆畫。
《醵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記載。在古代,人們常利用酌情征求他人的意見,合力籌措財物。字形"醵"由部首钅和字底句構成,繁體字為「餞資」。
《醵赀》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常用寫法為「醵咨」或「饑資」。
1. 在他生日的時候,大家紛紛醵赀為他買禮物。
2. 兄弟姐妹們聚在一起,醵赀一大筆錢,幫助弟弟完成他的夢想。
1. 鐘鹄醵赀:指共同籌集資金用于鐘情的鹄(愛物、愛人)。
2. 醵募:指合力募集捐款。
3. 醵錢:指大家共同湊款。
1. 攜手合作:指多人合力共同行動、合作。
2. 共籌資金:指多個人或團體共同為某項事業籌集資金。
個人籌資:指個人獨自或單獨籌集資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