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俘获敌方的猛将勇士。谓得胜。《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得儁曰克。” 孔颖达 疏:“战胜其师,获得其军内之雄儁者,故云得儁曰克。”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 鲁侯 御 宋 ,得雋 乘丘 。”一本作“ 得儁 ”。
(2).谓及第。 唐 元稹 《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观放牓后相贺》诗:“竞走墙前希得儁,高县日下表无私。”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名高场屋已得儁,世有龙门今復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现任大官子弟登第》:“ 南京 兵部尚书 李遂 子 材 ,亦以是科得雋。” 清 刘銮 《五石瓠·建德相公》:“诸生高才,万一得雋,岂不似私?”
(3).谓喜获大鱼。 唐 韩愈 《叉鱼》诗:“竞多心转细,得雋语时嚣。” 宋 苏轼 《江西》诗:“何人得儁窥鱼矼,举叉絶叫尺鲤双。”
(4).谓含意隽永。 唐 白居易 《与刘苏州书》:“然得儁之句,警策之篇,多因彼唱此和中得之,他人未尝能发也。”一本作“ 得雋 ”。
“得儁”是汉语古典文献中出现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本义溯源 “儁”为“俊”的异体字,《说文解字》释作“材千人也”,指超群之才。与“得”组合成动宾结构,字面指“获取杰出人才”,如《春秋左传注·庄公十一年》载“得儁曰克”,杜预注云:“谓若叔牙之属,位不当而得众,此之类也。”
二、语用延伸 在科举制度中特指考选优异者,《宋史·选举志》记载:“凡进士试诗、赋、论各一道,得儁者即授官。”明清时期演变为对科举优胜者的特定称谓,如《明会典》载“会试得儁者三百人”。
三、哲学意涵 《朱子语类》引申其义:“学问之道,贵在得儁,非特取于人也,亦自得于心也。”此处将“得儁”升华为对真理的掌握境界。
“得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e jùn,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板桌崩沦並騖不出所料参用陈虑翠茂醋浆村路歧粗疏打令淡泞隄遏都君子对鰕恩慰法则刚正根拿海鹤闳意眇指堠火幻像华盛顿会议花苑晦心检察长酱酻矫翮佳日齎赉救答客旌僆子岭隘立谈之间隆然轮铡履霜木俑褭褭婷婷窍木栖皇饶本叡德三变扇枕温衾绍兴市授刑霜夜思鲈贪婬讬意望拜王室威敬五石铜吴亭侮亡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