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儁的意思、得儁的详细解释
得儁的解释
(1).俘获敌方的猛将勇士。谓得胜。《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得儁曰克。” 孔颖达 疏:“战胜其师,获得其军内之雄儁者,故云得儁曰克。”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 鲁侯 御 宋 ,得雋 乘丘 。”一本作“ 得儁 ”。
(2).谓及第。 唐 元稹 《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观放牓后相贺》诗:“竞走墙前希得儁,高县日下表无私。”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名高场屋已得儁,世有龙门今復登。”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现任大官子弟登第》:“ 南京 兵部尚书 李遂 子 材 ,亦以是科得雋。” 清 刘銮 《五石瓠·建德相公》:“诸生高才,万一得雋,岂不似私?”
(3).谓喜获大鱼。 唐 韩愈 《叉鱼》诗:“竞多心转细,得雋语时嚣。” 宋 苏轼 《江西》诗:“何人得儁窥鱼矼,举叉絶叫尺鲤双。”
(4).谓含意隽永。 唐 白居易 《与刘苏州书》:“然得儁之句,警策之篇,多因彼唱此和中得之,他人未尝能发也。”一本作“ 得雋 ”。
词语分解
- 得的解释 得 é 获取,接受:得到。得失。得益。得空(恘 )。得便。得力。得济。心得。 适合:得劲。得当(刵 )。得法。得体。 满意:得意。扬扬自得。 完成,实现:饭得了。得逞。得志(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可
- 儁的解释 儁 ù 古同“俊”。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得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de jùn,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四类:
1.俘获敌方猛将,引申为得胜
- 出处:最早见于《左传·庄公十一年》:“大崩曰败绩,得儁曰克。”孔颖达疏:“战胜其师,获得其军内之雄儁者,故云得儁曰克。”
- 示例:唐代刘知几《史通·申左》中记载“鲁侯御宋,得雋乘丘”,描述战争中获胜并俘获敌方勇士。
2.科举及第或考试中胜出
- 出处:唐代元稹《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观放牓后相贺》诗:“竞走墙前希得儁,高县日下表无私。”
- 示例:宋代欧阳修《送徐生之渑池》诗中也用“得儁”形容学子登科。
3.喜获大鱼(古时引申义)
- 出处:唐代韩愈《叉鱼》诗:“竞多心转细,得雋语时嚣。”
- 背景:古代捕鱼活动中,捕获大鱼被视为“得儁”,含收获丰硕之意。
4.文辞或含义隽永(较少见用法)
- 解释:指语言或文章含蓄深刻,耐人寻味。
- 示例:多用于文学评论中,如评价某篇诗文“得儁”即赞其意蕴深远。
补充说明
- 成语关联:与“得儁”相关的成语包括“得寸得尺”“种瓜得瓜”等,但直接关联性较弱。
- 注意:以上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部分用法(如“喜获大鱼”)在现代已不常见。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参考《左传》《史通》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辞书。
网络扩展解释二
得儁(dé jùn)是一个汉语词语,它的意思是“有才智”、“有才干”。它由两个部首组成,第一个是“得”字的“彳”,表示行走的意思;第二个是“儁”字的“儿”,表示儿子,也有智慧的意思。得儁共有十三个笔画,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得(彳,3笔)+儁(儿,10笔)。
得儁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用来形容有天资聪明、才情出众的人。它的繁体字为「得儁」,与简体字的写法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会有一些不同,而得儁的古代写法为「得隽」。虽然形状有所不同,但它的意思和现代的得儁相同,都表示有才智、有才干的人。
以下是一个关于得儁的例句:
他是一个得儁的青年,不仅学业优秀,而且才艺出众。
与得儁相关的词语有很多,例如:才华横溢、聪明才智、才气纵横等,它们都可以用来形容有才干、才智出众的人。
反义词则是指与得儁相反的意思的词语,例如:愚笨、无能、呆板等,这些词语表示缺乏才智、无能力的状态。
希望上述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