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不到一點蹤迹和影子。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霍筠》:“ 宜春 、 蘂兒 ,渺無蹤影。”亦作“ 渺無影蹤 ”。 茅盾 《腐蝕·十一月十三日》:“睜大眼,惘然凝視屋角的鼠洞,努力追憶昨夜的颠倒迷夢,然而--已經渺無影蹤。”
"渺無蹤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或事物消失得無影無蹤,完全找不到任何痕迹或線索。以下從詞典釋義、結構分析、語義特征和使用場景進行詳細說明:
指事物徹底消失,蹤迹全無,無法追尋。強調消失的徹底性和不可尋覓性。
本義為微小、遙遠(《說文解字》:"渺,水長也"),引申為模糊不清、難以捉摸。
"無"表否定,"蹤"指痕迹、蹤迹,合指無痕迹可循。
原指物體投射的影像,此處喻指殘留的迹象。
整體結構:通過"渺"強化"無蹤影"的程度,構成遞進式強調。
"至今渺無蹤影,恐怕已被沒收。" ——描述物件消失的不可追溯性。
"我走到河東,尋了一遍,總渺無蹤影。" ——體現搜尋無果的無奈。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12頁。
商務印書館官網(注:此為《現漢》官方介紹頁)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28頁。
王力主編,商務印書館,2005年,"渺"字條。
引用說明:本文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的權威定義,結合《漢語大詞典》的語義分析,并援引經典文學作品佐證用法,确保解釋的學術性與實用性統一。
“渺無蹤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指完全看不到蹤迹和影子,形容人或事物消失得徹底、無迹可尋。其近義詞包括“無影無蹤”“渺無影蹤”。
與“渺無影蹤”細微差異在于,後者更側重“無影”的視覺層面,且含貶義傾向,而“渺無蹤影”為中性表達。
黯色編輿冰炭不同器不具惝然馳蕩螭盤虎踞春聲彈墨绫墊腳釘子戶東高止山脈功夫茶鬼關海魂衫蚶菜合兵滑七擦急慌救日镌說軍壁據證開年可嘉刻私辣醬列民廪台流差路遇鳴鼓而攻之名籍明樓默觊墨卡托脈脈含情鳑鮍迫猝青幟鬈首泉窩讓道日虹撒哈拉沙漠三層大,二層小三素望森散善端燒指侍駕石駱駝司掌逃奸停航土元瞎吹牛香榧小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