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與德。 唐 韓愈 《送廖道士序》:“意必有魁奇、忠信、材德之民生其間,而吾又未見也。” 唐 韓愈 《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銘》:“ 楊凝 、 孟叔度 以材德顯名朝廷。”
材德是漢語中表示"才能與德行兼備"的複合詞,最早見于《周禮》體系。《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才質德行",強調個人資質與道德修養的雙重屬性。該詞在古代典籍中常作為官員選拔标準,如《資治通鑒》載唐太宗言:"用人但問材德,豈以新故異情",體現治國理政的人才觀。
從構詞法分析,"材"本指木材的紋理,引申為資質禀賦,《說文解字》釋為"木梃也",段玉裁注"材謂可用也";"德"在甲骨文中作"彳直心",表正直之心性,二者結合形成"德才兼備"的核心語義。
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體。《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别注明其適用于"評價人物綜合素質"的語境,如"考量幹部既要觀其材,更要察其德"。在語言學層面,該詞屬于并列式合成詞,兩個語素具有同等重要且互補的語義關系。
《辭源》指出該詞存在曆時性演變:宋代理學家強調"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使"材德"的内涵從先天禀賦轉向包含後天修為的完整人格概念。這種演變在朱熹《近思錄》中體現為"聖賢之材德,皆從學問中出"的論述。
“材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才與德”,即才能與品德的結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材德”由“材”(才能、資質)和“德”(品德、德行)組成,指個人兼具才能與道德修養的品質。古代文獻中常以此評價人物的綜合素養。
單字拆解
古代典籍引用
唐代韓愈在《送廖道士序》中提到“材德之民”,指兼具才能與德行的人。另一篇《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銘》中,亦用“材德”形容官員的傑出品質。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材德”多用于強調對人才的綜合要求,如教育或人才選拔時注重“德才兼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漢典及韓愈相關著作。
騃惰鞍子局白醉鼻炎充銷垂冰楚魄盜案倒好兒頂髻都盧橦獨身餓死漂渚放濫方司格反勞為逸黼扆剛折閤皁公信皇規穢混虎掌胡枝扯葉疆塍簡試救護船舊污巨鹿之戰聚螢積雪克奪渴悶口惠而實不至蓮花界裂兆離鄉背土路絶鑼鍋馬洗木木樗樗年輪佞谀抛出強食靡角墝垤且莫認屍吮卒束煙踏步床塘堰塔座田鼠佃漁退那吻莽烏嘷绡縠下眼看細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