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量才能,授予相應官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陛下躬行大孝,鑒三王,建 周 道,兼 文 武 ,厲賢予祿,量能授官。”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能》:“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審也。” 周素園 《貴州民黨痛史》第四篇第十章:“于是著手組織,量能授官,振起廢滞,拔簡賢良,庶務釐舉,輿論翕服。”參見“ 量能 ”。
“量能授官”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根據個人能力授予相應官職,強調選拔官員時應以才能為準則。以下為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量能授官”是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重要體現,至今仍具現實指導意義。
《量能授官》是隸書體的漢字,用于形容選拔官員的标準和要求。它的拆分部首是“量”和“能”,總共有11畫。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
在古代中國,官員選拔非常重視能力和表現。而《量能授官》一詞就是用來表達對候選官員能力的評估和衡量。量指的是量化标準,而能則是指候選者的能力。通過對候選者的一系列考核,考察其能力、品行和德才,最終确定是否任命官職。
不僅在簡體漢字中有《量能授官》,在繁體字中也有相應的詞,叫做《量能授官》。繁體字中的書寫形式稍有不同,但其意義和表達方式相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一些差别。在傳統的隸書體中,漢字的筆畫較多且線條更為繁複。例如,在《量能授官》中,每個字的畫筆都要遵循特定的順序和技巧,以确保字形的清晰和規範。
以下是一些使用《量能授官》一詞的例句:
1. 在選拔官員時,必須根據《量能授官》的原則進行評估。
2. 據說古代皇帝在許多政治決策中都遵循了《量能授官》的原則。
與《量能授官》相關的組詞包括:
1. 量化:将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數值。
2. 控官:管理和監督官員。
近義詞有:人才選拔、選拔資格。
反義詞可以是:任人唯親、任人擺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