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批回 ”。糧物、人犯等送達時上級官府給的批示回文。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戶部·江南白糧》:“各項料物,有索取銀四百餘兩,乃得批迴者矣。”《古今小說·沉小官一鳥害七命》:“卻説 沉昱 在路,饑餐渴飲,夜住曉行,不隻一日,來到 東京 。把段疋一一交納過了,取了批回。”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侯元經》:“﹝ 侯元經 ﹞年五十,官 江 左縣丞,解餉戶部,為庫吏需索,不即予批迴, 侯 大窘。”
見“ 批迴 ”。
“批回”是一個曆史術語,主要用于古代官府文書往來中,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批回”指上級官府對下級呈報事項(如糧物運輸、人犯押送等)給予的批示回文,屬于回執性公文。其名稱在不同文獻中也寫作“批迴”,或稱為“回批”“回執”、4、6、。
主要見于《野獲編補遺》《喻世明言》《灰闌記》等古籍,印證了其在元明時期的廣泛使用。需注意,低權威性網頁(如、2、10)内容與其他來源重疊,建議優先參考中等權威性資料、4、7、。
《批回》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批評、指責之後的回應。
《批回》的拆分部首是手部,它的筆畫數是10。
《批回》是由動詞“批”和動詞“回”的組合而成的。它的意思是在接受批評或指責後,進行回應或回答。
《批回》的繁體字為「批回」。
根據古代《康熙字典》,《批回》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和現代一樣,沒有發生變化。
1. 我們應該學會從别人的批評中吸取經驗,給予恰當的批回。
2. 對于不實的指責,我們可以用批回來澄清真相。
相關的組詞有:批評、回應、回答等。
近義詞包括:回應、回答、應對等。
反義詞包括:忽視、無視、回避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