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梓的意思、付梓的詳細解釋
付梓的解釋
[send to the press] 指書稿雕版印行。梓:刻闆
汝之詩,吾已付梓。——清· 袁枚《祭妹文》
詳細解釋
古時雕版刻書以梓木為上,後因稱書籍刊印為“付梓”。 明 吳應箕 《答陳定生書》:“《東林本末》,采録最真,編定最确,即弟議論亦甚平恕,有關世道不小。今以原稿附上,幸即付梓也。”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六:“ 柳泉 蒲子 ,以玩世之意,作覺世之言,其書汗漫,亥豕既多,甲乙紊亂,又以未經付梓,鈔寫傳訛,寖失其舊。”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八》:“檢文者不喻其意,聽之付梓, 密克威支 名遂大起。”
詞語分解
- 付的解釋 付 ù 交,給:支付。托付。付款。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付訖。付出。付與。付之一笑。付諸東流。 量詞,指中藥(亦作“服”):一付藥。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梓的解釋 梓 ǐ 落葉喬木。木材可供建築及制造器物之用:梓器(棺材)。梓宮(皇帝的棺材)。 治木器:梓人(古代制造器具的木工)。梓匠。 木頭雕刻成印刷用的木闆:付梓(把稿件交付排印)。梓行(妌 )。 指故裡:梓
網絡擴展解釋
“付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ù zǐ,主要用于描述書籍或文稿進入印刷階段的傳統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源與基本含義
- 古代背景:古代印刷采用雕版技術,其中“梓”指梓木,因其質地細膩、易于雕刻,常被選作刻闆材料。因此,“付梓”字面意為将文稿交付刻闆,後引申為書籍刊印的統稱。
- 現代延伸:隨着印刷技術發展,如今“付梓”可泛指書稿交付印刷或出版,例如“該書已付梓,即将上市”。
2.文獻與用法示例
- 經典引用:清代袁枚在《祭妹文》中寫道:“汝之詩,吾已付梓”,表明其妹的詩作已進入刊印流程。
- 其他用例:明代吳應箕《答陳定生書》提到将《東林本末》原稿“付梓”,強調其對世道的影響。
3.近義詞與語境
- 近義詞:排印、刊印、付印。
- 使用場景:多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如學術著作、文學作品的出版說明,例如“論文經修訂後即将付梓”。
4.文化意義
- 謙辭屬性:作為傳統謙辭,“付梓”隱含對作品出版的慎重态度,常見于作者自述或他人對著作的尊重表述。
5.英文翻譯
- 英文可譯為“send to the press”,直接對應“交付印刷”的含義。
總結來看,“付梓”融合了古代印刷工藝與文化禮儀,既承載技術曆史,又延續了漢語表達的典雅特質。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祭妹文》《春在堂隨筆》等原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付梓》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表示将已經寫成的書稿交給印刷廠印成書籍。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付”和“梓”。
關于拆分部首和筆畫,漢字“付”的部首是“人”,它的筆畫數是4;而“梓”的部首是“木”,它的筆畫數是11。
《付梓》一詞源于古代紙張制作時所使用的桑科植物——梓木,因此它的意思也衍生出将書稿送給印刷廠的含義。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一緻。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與現代寫法略有不同。具體來說是,“付”字在繁體字中會有微小的變化,而“梓”字則使用了更加繁複的筆劃來表達。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把寫好的小說稿子付梓了,很快就能看到印刷出版的書了。
與《付梓》相關的組詞有:付款、付出、支付、付息等。
無明顯的近義詞和反義詞與《付梓》相關,因為它具有獨特的含義,難以與其他詞語進行對比。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