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nd to the press] 指書稿雕版印行。梓:刻闆
汝之詩,吾已付梓。——清· 袁枚《祭妹文》
古時雕版刻書以梓木為上,後因稱書籍刊印為“付梓”。 明 吳應箕 《答陳定生書》:“《東林本末》,采録最真,編定最确,即弟議論亦甚平恕,有關世道不小。今以原稿附上,幸即付梓也。”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六:“ 柳泉 蒲子 ,以玩世之意,作覺世之言,其書汗漫,亥豕既多,甲乙紊亂,又以未經付梓,鈔寫傳訛,寖失其舊。”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八》:“檢文者不喻其意,聽之付梓, 密克威支 名遂大起。”
付梓是漢語中與書籍出版相關的傳統術語,其核心含義指将書稿交付刻版印刷,現泛指著作定稿後進入正式出版流程。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演變及現代用法三方面詳解:
本義解析
“梓”指梓木,古代因其木質細膩、不易變形,被廣泛用作雕版印刷的闆材(《漢語大詞典》。"付梓"字面意為将書稿交予刻工雕刻于梓木闆,引申為書稿進入印刷階段。
例證: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載:“《餘園詩稿》乃付梓公世。”
引申義
現代漢語中,"付梓"泛指著作完成校對、排版等工序後交付出版社印刷出版,強調作品從創作到傳播的轉折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詞典名稱 | 釋義要點 |
---|---|
《漢語大詞典》 | “古代刻版以梓木為上,故稱刊印書籍為付梓。” |
《辭海》(第7版) | “稿件交付排印。梓,梓木,古代常用作刻書的材料。” |
《重編國語辭典》 | “将稿件交付刊印。因古代書籍印刷以梓木雕版,故稱。” |
多用于正式文書或學術場景,如作者序言中“拙作即将付梓”,或出版說明“本書付梓前經三次校訂”。
隨着印刷技術進步,“梓”的材質意義淡化,但“付梓”仍保留“出版流程啟動”的儀式感,區别于“出版”“發行”等中性詞(《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夏征農, 陳至立主編. 《辭海》(第7版)[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0.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中華民國教育部, 2015.
李行健主編.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
“付梓”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ù zǐ,主要用于描述書籍或文稿進入印刷階段的傳統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總結來看,“付梓”融合了古代印刷工藝與文化禮儀,既承載技術曆史,又延續了漢語表達的典雅特質。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祭妹文》《春在堂隨筆》等原著。
鏖剪白雲青舍鄙旨不依顫聲遲疑不定充課籌幹辭工辭領粗舉丹鳥點磨讀祝绯衣分朗浮骖桴棟輵轇宮榭關垂過刀橫空後祖話資箋訓節旌緝理禁更徑造金觞九典可待克剪渴槃陁國口服心服困敦聯單裂縫鱗鱗厲世摩鈍賣國求榮煤柱泯泯摩肩如雲盤腸憑券淺阙球路森複上流頭上遊神拳教談優務劣貼米畏戒文章貨握拳透爪五裂無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