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擊楫的意思、擊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擊楫的解釋

亦作“ 擊檝 ”。指 晉 祖逖 統兵北伐,渡 江 中流,拍擊船槳,立誓收複中原的故事。後亦用為頌揚收複失地統一國家的壯志之典。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和龐佑父》詞:“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元 戴良 《懷宋庸庵》詩:“ 祖逖 念時空擊檝, 仲宣 多難但登樓。” 清 顧炎武 《京口即事》詩之一:“ 祖生 多意氣,擊楫飛中流。” 清 徐釚 《晚發京口》詩:“已從擊楫悲荒壘,更想沉舟聽鼓鼙。”參見“ 擊楫中流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擊楫"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本義指敲擊船槳,後衍生為表達壯志豪情的象征性動作。其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字面釋義與曆史淵源

《漢語大詞典》将"擊楫"解釋為"以槳擊打水面",原指行船時的劃槳動作。該詞核心意義升華于東晉名将祖逖渡江北伐的典故,《晉書·祖逖傳》記載其率軍至長江中流時,"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此處動作成為立誓收複山河的精神符號。

二、語義演變與文化象征

在語言發展過程中,"擊楫"逐漸脫離具體動作指代,演變為表達進取精神與責任擔當的意象符號。宋代陸遊《病起書懷》中"擊楫誰同壯士憂"、清代龔自珍《己亥雜詩》"擊楫飛渡黃河水"等用例,均借該詞抒發衛國情懷與革新意志,形成漢語中獨特的"中流擊楫"文化母題。

三、現代語言應用

當代語境中,"擊楫"多用于文學作品與政論文章,喻指堅定信念與奮鬥決心。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在《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單元特别标注該詞為"承載民族精神的核心典故",凸顯其作為漢語文化密碼的持續影響力。

網絡擴展解釋

“擊楫”一詞源于曆史典故,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面意義
    “擊”指敲打,“楫”即船槳,字面意為敲擊船槳。古代行船時,通過擊槳可調節節奏或表達情緒。

  2. 曆史典故
    典出《晉書·祖逖傳》:東晉名将祖逖率軍北伐,船至長江中流時,他擊打船槳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以此明志收複中原故土。

  3. 象征意義
    後演變為成語“擊楫中流”,比喻慷慨激昂的報國壯志,或矢志不渝完成使命的決心。如清代顧炎武詩句“祖生多意氣,擊楫飛中流”即用此典。

  4. 文學引用
    曆代文人常用此典表達家國情懷,如宋代張孝祥“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元代戴良“祖逖念時空擊檝”等。

該詞在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曆史評述或文學創作,用以贊頌忠貞氣節與奮鬥精神。

别人正在浏覽...

安貧樂道阿偏罷怠飙飃采政長崎炒菜差一點馳晖處和瑽琤黨士點菜發寤肥遯肥肉風射服勁馥烈诰告工程塑料卦資淈沒格故宇家火僵蠶驕獰疥騷結讬诘詢即鹿無虞靜止錦鳥林篁録本闾部緑珠江甯了盤牙疲獘平衡木拑勒清森痊愈熱性三蓬上列申奬時風使館宿敵鎖藏宿衞探虎穴調治土地爺微骨無耳向火掀天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