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诋毀折撓。《漢書·蓋寬饒傳》:“諫大夫 鄭昌 愍傷 寬饒 忠直憂國,以言事不當意而為文吏所詆挫。” 顔師古 注:“詆,毀也。挫,折也。”《後漢書·賈逵傳》:“ 建平 中,侍中 劉歆 欲立《左氏》,不先暴論大義,而輕移太常,恃其義長,詆挫諸儒。”
“诋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诋毀折撓”,即通過言語攻擊貶低他人,并使其受到打擊或挫折。其中“诋”意為毀謗,“挫”指折損(顔師古注《漢書》)。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生僻詞彙,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分析,表達對他人進行言語攻擊并施加壓力的行為。
部分詞典标注了其近義詞(如“诋毀”)和反義詞(如“贊揚”),但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背景,可參考《漢書》《後漢書》原文或權威古籍注解。
诋挫是指誣蔑和阻撓别人的成長和進步。它是一個貶義詞,常用來形容言辭或行為對他人形象、聲譽或事業産生負面影響。
诋字由讠部和氐部組成,總共6個筆畫;挫字由扌部和坐部組成,總共9個筆畫。
诋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說文解字》中将诋解釋為"惡也",挫解釋為"弱也"。在繁體字中,“诋”和“挫”保留了漢字的原始形态。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诋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最早的寫法是象征蔑視的手勢,後來演變為現在的形狀。挫字的古代寫法在形狀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基本保持不變。
1. 他利用媒體發布了一系列诋挫他人的言論。
2. 這種不公平待遇對他的事業造成了巨大的诋挫。
一诋百夫、诋毀、诋毀他人、诋毀無辜、诋毀他人名譽、诋毀報複、挫志、挫折、挫敗、挫敗他人、挫傷、挫傷他人
貶低、中傷、抹黑、诽謗、破壞、阻礙
贊揚、推崇、鼓勵、支持、幫助、促進、提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