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是 宋 代婦女通常的衣着。亦泛指衣服。 宋 蘇轍 《蠶麥》詩:“不憂無餅餌,已幸有襦裙。”
襦裙是漢服體系中的經典款式,由“襦”(短上衣)和“裙”(下裳)兩部分組成,具有以下特點:
襦裙屬于“上衣下裳”制,其中“襦”指長度不過膝的短衣,多采用交領或直領設計;“裙”為下身束的長裙。兩者組合形成輕盈飄逸的穿着效果,常見于古代女性日常服飾。
按裙腰位置:
按領型:
“襦”字從“衣”部,甲骨文中已出現類似短衣的象形符號,反映古人通過服飾區分社會角色。襦裙的短衣設計便于勞作,長裙又保持禮儀美感,體現“實用與禮制并存”的古代服飾哲學。
宋代蘇轍《蠶麥》詩雲:“不憂無餅餌,已幸有襦裙”,側面反映當時襦裙作為基礎衣物的社會重要性。
注:當前漢服複興運動中,齊胸襦裙因影視劇影響成為熱門款式,但曆史考證顯示其實際穿着年代仍有學術争議。
襦裙是指一種傳統的女性服裝,通常由上衣和裙子組成。上衣部分緊貼身體,常常有領口和袖子,而裙子則呈現下垂的延伸。
襦裙的拆分部首為衣(115),裙(145),部首衣和裙的筆畫分别是6和7。總體來說,襦裙的拆分部首和筆畫都比較複雜。
襦裙這個詞最初來源于古代漢族的傳統服飾,具有相當悠久的曆史。襦裙的穿着方式、款式和材料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區都存在變化。它在中國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延續至今。
襦裙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襦裙,保留了原有詞彙的意義和拼寫方式。
古時候漢字寫作襦裙的方式為「襦」和「裙」。其中「襦」由「衣」和「如」兩個部分組成,表示上衣的形狀;而「裙」則由「單」和「衣」兩個部分組成,意味着裙子的延伸。這種寫法在古代對襦裙的形狀和構造有直觀的描述。
1. 她穿着一件精美的襦裙,非常迷人。
2. 老師在課堂上介紹了襦裙的曆史和文化意義。
襦帶、裙子、上衣、衣物、漢服
襦袢、衫裙、裙衫
褲子、長褲、裙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