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 地産的一種優質紙。 唐 杜甫 《寄高使君岑長史》詩:“ 荊 玉簪頭冷, 巴 牋染翰光。” 仇兆鳌 注:“《紙譜》: 蜀 牋紙,盡用 蔡倫 法,有玉版、貢餘、經屑、表光之名。” 唐 李商隱 《宮中曲》:“ 巴 牋兩三幅,滿寫承恩字。”
“巴牋”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根據現有資料解釋如下:
作為紙張的釋義
指中國蜀地(今四川一帶)出産的一種優質紙張。這一解釋較為直接,屬于具體物品的指代。
作為形容謙遜态度的釋義
由“巴”(恭敬、謙遜)和“牋”(言辭)組合而成,形容人在與長輩、上級或尊敬對象交流時言辭恭敬、态度謙遜的表現。這一解釋更偏向抽象的行為描述。
注意:兩種釋義差異較大,可能因語境或曆史演變産生分化。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結合古籍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驗證具體使用場景。
巴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巴”和“牋”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巴牋的拆分部首是“巳”(巴的本字部首)和“牛”(牋的本字部首),筆畫分别是2畫和8畫。
來源:巴牋是一個古代詞語,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時候的篆文階段。
繁體:巴牋的繁體寫法與簡體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由于巴牋是一個古代詞語,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按照篆書的寫法來表達。
例句:她用巴牋的方式書寫字迹非常漂亮。
組詞:巴牋在常用詞中沒有常見的組詞搭配。
近義詞:沒有明确的近義詞與巴牋意義相同。
反義詞:由于巴牋是一個古代詞語,沒有具體的反義詞與之相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