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鮑的意思、江鮑的詳細解釋
江鮑的解釋
南朝 梁 文學家 江淹 和 南朝 宋 文學家 鮑照 的并稱。 唐 楊炯 《<王子安集>序》:“繼之以 顔 謝 ,申之以 江 鮑 。” 唐 李白 《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覽君 荊山 作, 江 鮑 堪動色。” 唐 白居易 《與元九書》:“以 康樂 之奧博,多溺於山水;以 淵明 之高古,偏放於田園。 江 鮑 之流,又狹於此。”
詞語分解
- 江的解釋 江 ā 大河的通稱:江山。江河。江天。江幹(乶 )(江邊)。江心補漏(喻錯過時機,補救已遲)。 特指中國長江:江防。江漢。江淮。江左(古代指長江下遊南岸地區,亦指東晉、宋、齊、梁、陳各代的全部地區)。
- 鮑的解釋 鮑 (鮑) à 〔鮑魚〕a.鹹魚,如“如入鮑鮑之肆,久而不聞其臭”;b.鳆魚的俗稱。 姓。 筆畫數:; 部首:魚;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江鮑"是漢語中對南北朝時期兩位著名詩人江淹和鮑照的合稱。這一稱謂體現了他們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并稱關系,具體含義如下:
-
指代人物:
- 江:指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南朝梁代文學家。他擅長詩賦,尤以《恨賦》《别賦》等抒情小賦聞名,文辭清麗,情感深摯。其創作風格對後世骈文和抒情文學有深遠影響。
- 鮑:指鮑照(約414年—466年),字明遠,南朝宋代文學家。他是“元嘉三大家”之一,詩歌風格俊逸豪放,氣勢雄健,尤以樂府詩成就最高,對唐代邊塞詩派有重要影響。其代表作有《拟行路難》十八首等。
-
合稱的意義:
- 文學地位:将江淹與鮑照并稱“江鮑”,是對他們文學成就的高度認可。兩人代表了南朝文學的重要方面,江淹以賦見長,情感細膩;鮑照以詩稱雄,風格剛健。
- 時代代表:他們共同活躍于南朝宋齊梁時期,是繼謝靈運、顔延之之後文壇的代表人物,反映了該時期文學創作的多樣性和高水平。
- 并稱習慣:中國文學史上有将成就相當、風格互補或時代相近的作家并稱的習慣(如“李杜”、“元白”),“江鮑”即屬此類。
-
用法:
“江鮑”一詞主要用于文學史、文學評論和古典文學研究中,指代江淹和鮑照這兩位特定的曆史人物及其文學遺産。它本身不是一個獨立的詞彙,而是由兩位詩人的姓氏組合而成的專有稱謂。
來源依據參考:
- 該解釋綜合參考了權威漢語工具書及文學史著作中對“江淹”、“鮑照”及其并稱“江鮑”的界定,主要依據包括:
-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中華書局)在相關章節對南北朝重要作家及其并稱的介紹。
-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卷中關于南朝宋齊梁文學及代表作家江淹、鮑照的論述。
- 相關權威辭書如《辭源》(商務印書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對“江淹”、“鮑照”詞條的釋義,以及文學史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江鮑”并稱慣例。
網絡擴展解釋
“江鮑”是一個文學并稱,主要指南朝時期的兩位文學家:江淹(南朝梁)和鮑照(南朝宋)。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含義
“江鮑”是兩人姓氏的合稱,源于他們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江淹以辭賦見長,代表作《恨賦》《别賦》;鮑照則以樂府詩和七言詩著稱,風格豪放。兩者并稱體現了後人對他們文學成就的推崇。
-
文學引用與評價
- 唐代楊炯在《<王子安集>序》中提到“繼之以顔謝,申之以江鮑”,将江鮑與顔延之、謝靈運并列,強調其承前啟後的作用。
- 李白在詩中贊友人作品“江鮑堪動色”,白居易則評價“江鮑之流,又狹于此”,均以江鮑為标杆,反映其文學影響力。
-
延伸含義
部分資料(如)提到“江鮑”被引申為“珍貴難得之物”,但此說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後人基于字面的衍生解讀,需謹慎采用。
主流解釋中,“江鮑”特指江淹與鮑照,常見于古代文學評論,用于類比傑出文才或佳作。若需進一步了解兩人作品或具體典故,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案摩擺譜兒伯夷叔齊慚凫企鶴曹公察覈掣取重山垂蔭辭采詞費摧壞存糧倒納墩子飛辯鳳梁風誼負義忘恩公名何異剪筒棘澀幾研侃侃誾誾考楚叩阍無計牢棧流言蜚語曆正羅峙旅服履系南食南條牛童馬走濃抹袍澤平吉切情器觀七正柔靜酾流山複整妝牲體聲子石碓素沙拓墨彈指桃漿偷睛外傾罔人吳侬痫證小辇新典信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