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wait orders] 等候命令。亦稱“待令”
(1).等待命令;聽命。《左傳·文公十五年》:“ 惠叔 猶毀以為請,立於朝以待命。” 宋 蘇轼 《策别九》:“拱手而待命者,足相躡乎其庭。”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豈非人待命於物者難為力,而物聽命於人者易為功乎?” 徐懷中 《西線轶事》四:“傍晚,部隊接到上級命令,原地宿營待命。”
(2).謂有待于機緣命運。 唐 白居易 《浩歌行》:“功名富貴須待命,命若不來知奈何。”
待命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指“等候上級或相關方的指令,隨時準備行動”。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的解釋,“待命”由“待”(等待)和“命”(命令)組合而成,強調在特定情境下保持準備狀态,直至接收到明确的行動指示。
從詞源結構看,“待”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為“等待、停留”,而“命”在古漢語中多指“上級的指示或天命”,二者結合後凸顯了服從與即時響應的語義特征。《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進一步指出,該詞常見于軍事、醫療、應急管理等場景,例如“部隊待命出征”“醫護人員待命救援”等。
在權威性層面,《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年)将“待命”歸類為現代漢語高頻詞彙,強調其規範性用法需搭配具體任務或指令,如“原地待命”“待命狀态”等固定搭配。該詞的使用既體現行動前的紀律性,也隱含對職責的主動履行,常見于公文、新聞報道及專業領域文本中。
“待命”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處于等待指令或任務的狀态,強調隨時準備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職場/工作
如:“項目組今晚全員待命,應對系統升級可能出現的故障。”
→ 表示成員需保持聯繫,隨時響應突發需求未搜索到相關網頁。
軍事/應急領域
如:“消防隊員24小時待命,确保災情發生時快速出動。”
→ 強調職業特性中的高度準備狀态。
日常生活
如:“醫生建議術後家屬在醫院附近待命。”
→ 指為應對潛在風險而保持待機。
若需更具體語境的分析,可提供例句進一步探讨。
暗射地圖鞭抶避光不念舊惡差點長悠沖情椽栾除例蹙境村徑錯動打冤家端緒二變二林二十四氣肥胖飛文染翰害災衡館槐本賤處殲殒膠青籍産極法就傅豦蜼咳喘酷好牢憂類列禮院貿緻沒氣路迷蝴蝶民庶咆哮瑲瑲毬狀元漆硯深贍水鬼瞬動戍旗四教甜露天社添箱跳駭調舌銅爵樓土塗晩谷仙人跳曉答哮悍夏啓寫生珍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