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履的意思、跋履的詳細解釋
跋履的解釋
謂旅途辛勞奔波。 宋 蘇轼 《答程彜仲書》之一:“承以科詔入都,跋履之餘,起居佳否?” 宋 洪邁 《容齋續筆·盧知猷》:“然由間關跋履,從 昭宗 播遷,自 華 幸 洛 ……其得沒於牖下,亦雲幸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小謝》:“跋履終夜,憊極矣!”參見“ 跋履山川 ”。
詞語分解
- 跋的解釋 跋 á 翻山越嶺:跋涉。 踩,踐踏:跋前踬後(喻進退兩難)。 文章或書籍正文後面的短文,說明寫作經過、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的情況:跋文。跋語。序跋。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履的解釋 履 ǚ 鞋:西裝革履。削足適履。 踐踩,走過:履曆(.個人的經曆;.記載履曆的文件)。履任。履險如夷(走在險峻的地方,像走在平坦的路上,喻身處險境而不畏懼,又喻安全地度過險境)。如履薄冰(身臨其境)。
網絡擴展解釋
“跋履”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á lǚ,其核心含義是艱難地行走或經曆辛勞的跋涉,常用來形容旅途、事業或人生中克服重重困難的過程。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解釋
-
字義拆分:
- 跋:原指在崎岖山路行走,引申為艱難、辛勞;
- 履:意為“行走”“腳踏”,合指實際的行動。
- 因此,“跋履”整體強調身體力行、不畏艱險的行動過程。
-
近義詞:跋涉、奔波、逾越險阻。
-
反義詞:安逸、順遂。
曆史與文學出處
-
古代典籍:
- 最早見于《左傳·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 描述晉文公親自征戰、曆經艱辛的場景。
- 宋代蘇轼《答程彜仲書》:“跋履之餘,起居佳否?” 表達對友人長途跋涉後生活起居的關切。
-
文學用例:
-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小謝》中“跋履終夜,憊極矣!” 描繪角色夜間艱難行路的疲憊狀态。
使用場景
- 古代語境:多用于描述征戰、遷徙、遠行等需要克服自然或人為阻礙的情景。
- 現代擴展:可比喻事業、學術或人生中的艱難曆程,如“創業途中跋履山川”。
- 例句:
“他在科研領域跋履多年,最終突破技術瓶頸。”
“跋履山川的旅程,既是體力的考驗,更是意志的磨煉。”
文化内涵
“跋履”不僅描述行動上的艱難,更隱含堅韌不拔、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成語“跋履山川”進一步強化了這一意象,常用于褒揚不畏艱險、追求目标的品質。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中的詳細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跋履(bá lǚ)這個詞的意思是指行走、步行。它有兩個部首,分别是“足”和“舌”,具體的筆畫數是10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常見的說法是源于《左傳·襄公十五年》中的“君子跋履以德”,意為君子以德行走。在繁體字中,使用的是「跋履」這兩個字。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稍有不同,字形會有些許差異。
以下是一些有關跋履的例句:
1. 他跋履山間,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2. 雖然他年紀大了,但依然能跋履自如。
3. 在這個困難的時期,我們要勇往直前,堅定跋履。
一些與跋履相關的組詞包括:跋涉、跋山涉水、行走、徒步等。而近義詞和反義詞則是根據具體的語境來定,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詞語。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