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處的意思、底處的詳細解釋
底處的解釋
何處。 宋 楊萬裡 《山雲》詩:“春從底處領雲來,日日山頭絮作堆。” 金 吳激 《風流子》詞:“書劍憶遊梁,當時事,底處不堪傷。”
詞語分解
- 底的解釋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層。底座。底下(a.下面;b.以後)。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刨根問底。底蘊。底稿。底版。 圖案的基層:白底藍花的瓶子。 何,什麼:底事傷
- 處的解釋 處 (處) ǔ 居住:穴居野處。 存在,置身:設身處地。處心積慮。處世。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處。 決定,決斷:處理。 對犯錯誤或有罪的人給予相當的懲戒:處罰。處決。 止,隱退:處暑。 處
網絡擴展解釋
“底處”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 拼音:dǐ chǔ(部分資料中“處”也讀作chù,但結合語境多取chǔ)
- 詞性:疑問代詞
- 含義:意為“何處”,即“哪裡”“什麼地方”,用于詢問地點或虛指不确定的方位。
用法與例句
-
古詩文中的疑問用法
常見于宋代詩詞,表達對地點的疑問或感慨。例如:
- 楊萬裡《山雲》:“春從底處領雲來,日日山頭絮作堆。”
- 林逋《孤山封端上人房寫望》:“底處憑闌思渺然?孤山塔後閣西偏。”
- 吳激《風流子》:“書劍憶遊梁,當時事,底處不堪傷。”
-
虛指或泛指
在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對抽象事物的追問,如情感、境遇等。例如:
- “底處憑闌思渺然”中,既指實際地點,也暗含思緒的飄渺。
詞源與結構
- “底”的用法:古漢語中,“底”通“何”,表疑問,如“底事”(何事)、“底物”(何物)。
- “處”的含義:此處取“地方”義,讀作chǔ時多與動作相關(如“處理”),讀chù時指具體地點(如“處所”)。
現代使用
“底處”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仿古語境。日常表達中多用“哪裡”“何處”替代。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辭海》或古詩文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底處(底處)一詞意指事物的最底層或最低處。下面是關于底處的一些相關内容:
部首拆分和筆畫:底處的部首是廣(廣告字旁),整個字共有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底處是繁體漢字,與簡體字“底處”拼音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稍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據研究,古代漢字中的底處寫作“底處”,跟現代寫法基本相同,隻是裝飾元素略有變化。
例句:他一直生活在社會底處,苦不堪言。
組詞:底處可以組成的詞語有底層、底端、底座等。
近義詞:底處的近義詞包括底層、底部、最底端等。
反義詞:底處的反義詞可以是頂部、最高處、上層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