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处的意思、底处的详细解释
底处的解释
何处。 宋 杨万里 《山云》诗:“春从底处领云来,日日山头絮作堆。” 金 吴激 《风流子》词:“书剑忆游梁,当时事,底处不堪伤。”
词语分解
- 底的解释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 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 何,什么:底事伤
- 处的解释 处 (處) ǔ 居住:穴居野处。 存在,置身:设身处地。处心积虑。处世。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处。 决定,决断:处理。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处罚。处决。 止,隐退:处暑。 处
网络扩展解释
“底处”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拼音:dǐ chǔ(部分资料中“处”也读作chù,但结合语境多取chǔ)
- 词性:疑问代词
- 含义:意为“何处”,即“哪里”“什么地方”,用于询问地点或虚指不确定的方位。
用法与例句
-
古诗文中的疑问用法
常见于宋代诗词,表达对地点的疑问或感慨。例如:
- 杨万里《山云》:“春从底处领云来,日日山头絮作堆。”
- 林逋《孤山封端上人房写望》:“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
- 吴激《风流子》:“书剑忆游梁,当时事,底处不堪伤。”
-
虚指或泛指
在部分语境中,可引申为对抽象事物的追问,如情感、境遇等。例如:
- “底处凭阑思渺然”中,既指实际地点,也暗含思绪的飘渺。
词源与结构
- “底”的用法:古汉语中,“底”通“何”,表疑问,如“底事”(何事)、“底物”(何物)。
- “处”的含义:此处取“地方”义,读作chǔ时多与动作相关(如“处理”),读chù时指具体地点(如“处所”)。
现代使用
“底处”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多见于古典文学或仿古语境。日常表达中多用“哪里”“何处”替代。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辞海》或古诗文注解。
网络扩展解释二
底处(底處)一词意指事物的最底层或最低处。下面是关于底处的一些相关内容:
部首拆分和笔画:底处的部首是广(广告字旁),整个字共有8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底处是繁体汉字,与简体字“底处”拼音相同,只是书写形式稍有不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据研究,古代汉字中的底处写作“底處”,跟现代写法基本相同,只是装饰元素略有变化。
例句:他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处,苦不堪言。
组词:底处可以组成的词语有底层、底端、底座等。
近义词:底处的近义词包括底层、底部、最底端等。
反义词:底处的反义词可以是顶部、最高处、上层等。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继续向我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