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佛身。《大般涅槃經》卷上:“過去諸如來,金剛不壞身,亦為無常遷,今我豈獨異!” 清 趙翼 《梁制*********像歌》:“煉出金剛不壞身,不矜一寫而成速。” 清 周實 《感事》詩:“要從棘天荊地裡,還我金剛不壞身。”
“金剛不壞身”是佛教術語,主要用來形容佛或菩薩的法身具有堅固不滅的特性,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在佛經中,“金剛不壞身”指佛的法身,象征其永恒、不可摧毀的超越性。
曆史上,該詞常被用于尊崇佛法或比喻修行成就:
佛教認為,修得“金剛不壞身”是成佛的标志,代表破除煩惱、證悟真理後的圓滿狀态。
需注意與“不壞身”(僅指身體康健)的區分,以及“童子身”等世俗化表述的差異。
“金剛不壞身”既承載佛教哲學中“法身常住”的核心思想,也在文化傳播中衍生出不同诠釋。
金剛不壞身是一個成語,表示某人的身體非常強壯,堅固無比,無法被打垮或破壞。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體魄強健,意志堅定,無論面對何種困難或挑戰都能始終堅持下去。
金剛不壞身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
金(部首:钅,筆畫:8)剛(部首:刂,筆畫:2)不(部首:一,筆畫:1)壞(部首:土,筆畫:4)身(部首:身,筆畫:7)
金剛不壞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佛教的相關故事。在佛教中,金剛是一種強大的形象,代表堅定和不動搖的意志;而“不壞身”則表示身體不受疾病、傷害或其他外界因素的侵害。在繁體字中,金剛不壞身可以寫作「金剛不壞身」。
在古代,漢字寫法會有一些差異。對于金剛不壞身而言,有一些古時候的寫法如下:
金:金字的形狀更接近實物,稍有些扁平。
剛:剛字的上半部分可能寫得更加彎曲,類似于一把刀刃。
不:不字的左邊的勾可能更長一些,指向下方。
壞:壞字的上半部分可能更加彎曲,下半部分則更平直。
身:身字可能更加簡單,沒有那麼多曲線。
他有着金剛不壞身的體魄,所以從來不害怕面對任何困難。
組詞:金剛石、金剛狼、不壞、壞身
近義詞:堅不可摧的身體
反義詞:柔弱的身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