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勢的意思、兵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勢的解釋

[military strenth] 軍隊的實力

詳細解釋

(1).兵力情況。《韓非子·十過》:“ 秦穆公 迎而拜之上卿,問其兵勢與其地形。”

(2).指用兵布陣。《南史·曹武傳》:“ 世宗 性嚴明,頗識兵勢,末遂封侯富顯。”

(3).猶兵力。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一:“ 陝西 四路,自來隻為城寨太多,分卻兵勢。”《清史稿·饒餘敏郡王阿巴泰傳》:“兵勢單弱,不能長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勢"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以從字面拆解和整體引申兩個層面來理解,主要在軍事語境中使用,具有深厚的戰略文化内涵。

  1. 字面含義:

    • 兵: 指士兵、軍隊、軍事力量或戰争行為。
    • 勢: 指形勢、态勢、力量、氣勢、趨勢或潛在的動能。
    • 基本組合義: 因此,“兵勢”最基礎的含義是指軍隊所處的形勢、狀态、力量對比以及由此産生的威勢或發展趨勢。它描述的是軍事力量在特定時空條件下的綜合表現和内在能量。
  2. 引申與核心含義(軍事戰略語境): 在更深層次,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兵法和戰略思想中,“兵勢”是一個核心概念,其含義更為豐富和精妙:

    • 力量的運用與轉化: 它強調的不是軍隊靜态的數量或規模,而是指動态地運用和部署軍事力量所形成的内在動能、有利态勢和壓倒性優勢。關鍵在于如何巧妙地配置、調動和發揮軍隊的潛力,使之産生最大的沖擊力和威懾力。
    • 形勢與主動權: “兵勢”關乎戰場上的主動權。占據有利的“兵勢”意味着掌握了戰場的主導權,能夠迫使敵人處于被動不利的地位。這包括地形優勢(地利)、時機把握(天時)、士氣高低(人和)以及兵力部署所形成的有利格局。
    • 能量與沖擊力: 它形象地比喻了軍隊如同積蓄并釋放的能量,如同高山滾石(其勢不可擋),如同激流沖決(其力不可阻)。孫子兵法中強調的“勢”如“轉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就是描述這種由高位、速度和正确方向産生的巨大沖擊力。
    • 虛實與奇正: 創造有利的“兵勢”往往與“虛實”、“奇正”等策略緊密相連。通過迷惑敵人(虛虛實實)、出奇制勝(以正合,以奇勝),可以打亂敵人部署,使其無法有效應對,從而形成對我方有利的“勢”。
    • 指揮藝術的核心: 高明的将領(“善戰者”)其核心能力之一就是善于“求之于勢,不責于人”,即擅長創造和利用有利的态勢來取勝,而不是過分苛求士兵個人的戰鬥力。他們能像轉動木石一樣(“任勢”),順應和引導形勢的發展。

“兵勢”的核心含義是指軍事力量在特定條件下(包括部署、地形、時機、士氣等)所形成的綜合态勢、内在動能、威勢以及由此産生的戰略優勢和作戰潛力。它強調的是力量的動态運用、形勢的主動創造與把握,是軍事指揮藝術中關于如何高效、巧妙地發揮軍隊戰鬥力以達到克敵制勝目的的關鍵概念。

來源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兵勢”是軍事術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綜合不同文獻可作如下解釋:

  1. 兵力情況或軍隊實力
    指軍隊的規模、部署及作戰能力。如《韓非子》提到秦穆公詢問“兵勢與其地形”,即關注兵力與地理結合的态勢。宋代司馬光也指出“分卻兵勢”指因城寨分散導緻兵力削弱。

  2. 用兵布陣的策略
    強調戰術布局與指揮藝術。《南史·曹武傳》記載“頗識兵勢”,即指通曉排兵布陣的軍事智慧。

  3. 軍事情勢或敵我态勢
    廣義上涵蓋戰争中的整體形勢,如《三國演義》中提到的“不明兵勢”指對戰場動态缺乏判斷。

例句參考:
“元人兵勢日迫一日”,此處指敵軍兵力逐漸逼近的緊迫形勢。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既可指具體兵力,也可指戰術或宏觀戰局。建議通過《韓非子》《涑水記聞》等古籍進一步探究曆史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頁碧霄觸景生情怛化典教颠三倒四調法額設非電解質伏苓芝覆允鲠辭溝猶瞀儒光陰荏苒鬼跌記鬼金羊害想寒乞兒合署厚交黃德回鋒翦片節飲九回曲涓流刻度礦屯胯衫牢賞理古淩雜臨行哤雜密進民徒幕廳腦幕内鄉諾爾女樂判斷庖炙飄寄聘期破合權斷渠複融液瑞像苫蓑梢間獸補歲聿雲暮桃杙甜面包同狴剸劇勿謂言之不預也鄉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