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勢的意思、兵勢的詳細解釋
兵勢的解釋
[military strenth] 軍隊的實力
詳細解釋
(1).兵力情況。《韓非子·十過》:“ 秦穆公 迎而拜之上卿,問其兵勢與其地形。”
(2).指用兵布陣。《南史·曹武傳》:“ 世宗 性嚴明,頗識兵勢,末遂封侯富顯。”
(3).猶兵力。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一:“ 陝西 四路,自來隻為城寨太多,分卻兵勢。”《清史稿·饒餘敏郡王阿巴泰傳》:“兵勢單弱,不能長驅。”
詞語分解
- 兵的解釋 兵 ī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沒有沾血,指不經過戰鬥而取得勝利)。 戰士,軍隊: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見(指武裝沖突)。 與軍事或戰争有關事物的統稱:兵法。兵家。兵機。兵釁(戰争的争端
- 勢的解釋 勢 (勢) ì 權力,威力:勢力。權勢。勢利。勢均力敵。 表現出來的情況,樣子:姿勢。氣勢。山勢。局勢。虛張聲勢。守勢。勢必。勢能。勢不可擋。因勢利導。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兵勢”是軍事術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綜合不同文獻可作如下解釋:
-
兵力情況或軍隊實力
指軍隊的規模、部署及作戰能力。如《韓非子》提到秦穆公詢問“兵勢與其地形”,即關注兵力與地理結合的态勢。宋代司馬光也指出“分卻兵勢”指因城寨分散導緻兵力削弱。
-
用兵布陣的策略
強調戰術布局與指揮藝術。《南史·曹武傳》記載“頗識兵勢”,即指通曉排兵布陣的軍事智慧。
-
軍事情勢或敵我态勢
廣義上涵蓋戰争中的整體形勢,如《三國演義》中提到的“不明兵勢”指對戰場動态缺乏判斷。
例句參考:
“元人兵勢日迫一日”,此處指敵軍兵力逐漸逼近的緊迫形勢。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既可指具體兵力,也可指戰術或宏觀戰局。建議通過《韓非子》《涑水記聞》等古籍進一步探究曆史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兵勢》一詞的意思是指軍隊或各種武裝力量在戰鬥時所展現的力量、格局和态勢。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說明。
部首和筆畫:
- 部首:力(㇀)
- 筆畫:7畫
來源:
《兵勢》一詞最早出現于古代兵法、軍事著作中,描述了戰況中不同勢力的變化和發展。它通常用來表達戰争時的形勢、兵力、布陣和作戰态勢。
繁體:
《兵勢》(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兵勢的寫法為「兵」和「勢」相組合。
例句:
兵勢如山,勢不可擋。
組詞:
- 兵力:指部隊的人數和裝備情況
- 勢力:指人或集體在某方面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近義詞:
- 兵勢力:指兵力和戰鬥力
- 兵形:指軍隊在戰鬥中的陣勢和形狀
反義詞:
- 弱勢:指在某種情況下力量相對較弱的狀态
- 無勢:指沒有力量或沒有影響力的狀态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