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丁口的意思、丁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丁口的解釋

(1) [capitation]∶ 人口稅

(2) [population] 指百姓

裡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聊齋志異·促織》

詳細解釋

(1).即人口。古代成年男子稱丁,女子及未成年男子稱口。《北齊書·文宣帝紀》:“丁口減於疇日,守令倍於昔辰。” 唐 韓愈 《寄盧仝》詩:“國家丁口連四海,豈無農夫親耒耜。”《清史稿·食貨志一》:“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繫於戶。”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五章:“在社會上越有地位聲光的人,甚至一般出人頭地的聰明才智之士的人家,越是丁口不旺。”

(2).指人口稅。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田制三》:“有 明 兩稅,丁口而外,有力差,有銀差,蓋十年而一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裡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丁口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沿革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三方面解析:

  1. 人口統稱 古代指代民戶中的成年男性和家庭成員,後擴展為人口總稱。《漢語大詞典》釋為"人口,百姓",如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載"丁口之登耗,在此數年之間"(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現代方言中仍保留此用法,如"丁口單薄"形容家族人少。

  2. 賦役制度術語 特指承擔賦稅的成年男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自隋唐至明清,丁口作為課稅單位被載入《賦役全書》,如《明史·食貨志》"凡戶三等,曰民,曰軍,曰匠,各分丁口之數"(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3. 戶籍登記要素 在傳統戶籍文書中指代家庭成員信息。《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宋代戶帖、明代黃冊均設"丁口"條目,詳記家庭成員姓名、年齡,如《宋刑統》規定"具注丁口、田宅"(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丁口”是古代漢語中的常見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1. 人口統稱
    古代将成年男子稱為“丁”,女子及未成年男子稱為“口”,合稱“丁口”,即總人口。例如《北齊書》提到“丁口減於疇日”,韓愈詩中也有“國家丁口連四海”的描述。

  2. 人口稅代稱
    明清時期,“丁口”常指按人口征收的賦稅。如《聊齋志異·促織》中“裡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以及清代文獻中“丁口繫於戶”的記載,均體現了其作為稅收依據的功能。


二、具體用法

  1. 清代戶籍制度
    清代規定男子16至60歲為“丁”,婦女為“口”,合稱“丁口”,既是人口統計單位,也是征收丁銀、徭役的依據。

  2. 引申為“子女”
    因“子”在古代可指兒女,部分文獻中“丁口”也代指子嗣,如提到“丁口代指子的意思”。


三、文學與曆史用例


四、現代延伸

現代方言或特定語境中,“丁口”仍可能指代家庭人口,但更多作為曆史詞彙出現于文獻研究或文學引用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制度或文獻案例,可參考《清史稿》《明夷待訪錄》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乂倍諷畚斸鼈悶賓阼呈形沖擊綢綢錯讀擔帶東部對策論訛綳鳳腦拐杖關鼻貫氣貫鐵寒冬臘月虹帶輯安儉存奢失檢恤驚險片敬信矜己自飾舊京九陌錢九品中正制訣要空飯壼閣老僧入定連環扣連舻陵舃偏裻骈門平道破費棨輕孤權詭乳扇三孤塞耳盜鐘攝氏度收縛首尾兩端説诨話穟穟太子港添都涕泠銅鼓钗網球偉談缃緑絃匏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