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料峭春寒”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描述初春時節的微寒氣候。以下從多個角度對該詞進行詳細解析:
最早見于宋代釋普濟的禅宗典籍《五燈會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凍殺年少。”此句以誇張手法突出初春寒意的凜冽()。
該詞承載着中國人對自然節律的細膩感知,既體現冬春交替時氣候的反複無常,也暗含“倒春寒”這一農耕文化中的特殊氣象概念()。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語言學分析,可參考《五燈會元》《風入松》等文獻( )。
《料峭春寒》一詞意為春天初至時空氣清冷濕潤。它是通過兩個特定的漢字組成的,每個字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特的詞語。
《料峭春寒》可以拆分為:料(木)+峭(山)+春(日、夭)+寒(宀、冫)。
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1. 料:部首木,共4筆;
2. 峭:部首山,共10筆;
3. 春:部首日或夭,共9筆;
4. 寒:部首宀或冫,共12筆。
《料峭春寒》一詞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江南春》,他用這四個字來形容早春時節的天氣,配合着冷寒的氣息和初春的景象,給人以清新而寒意的感覺。
在繁體字中,料峭春寒可以書寫為「料稍春寒」。
古時漢字寫法略有不同,漢字形狀和結構并非現代所用的簡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字義與現代保持一緻。
1. 剛入春天的時候,你能感受到《料峭春寒》的氣息,非常清爽宜人。
2. 春遊時,山間的空氣總是帶着《料峭春寒》的清冷,讓人心曠神怡。
3. 春天剛開始的時候,早晨的陽光透過窗戶打在臉上,帶着一絲《料峭春寒》。
組詞:
料想、料理、峭拔、峭壁、春光明媚、春風吹拂、寒冷、寒風刺骨。
近義詞:
初春、春寒。
反義詞:
夏日溫暖、盛夏酷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