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捶胸頓足。表示極度悲痛或悔恨。 清 金人瑞 《青溪行》:“驀逢老嫗猶相識,槌胸蹋地説 青谿 。”
“槌胸蹋地”是漢語中描述人極度悲痛或悔恨時肢體動作的成語,其核心含義為捶打胸膛、頓足踏地,用以表現強烈的情緒狀态。該詞屬于聯合式動詞結構,其中“槌”通“捶”,指敲擊動作;“蹋”同“踏”,表示用力踩地,二者通過肢體動作的疊加強化情感表達強度。
在古漢語典籍中,《後漢書·逸民傳》已有“槌心嘔血”的類似表述,而“蹋地”動作可見于《詩經·小雅》中“足之蹈之”的肢體語言記載。現代漢語權威工具書《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第7版第583頁明确收錄此詞條,釋義為“形容悲痛至極的情狀”。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第7版第203頁亦将其列為情緒表達類成語。
該成語在文學作品中多用于強化人物情感張力,如清代小說《紅樓夢》第五十七回描寫紫鵑試玉後寶玉的激烈反應時,便運用了“捶胸頓足”的變體表述。當代語言學家王力在《漢語史稿》中指出,此類肢體動作成語的形成與漢民族“以身喻情”的認知傳統密切相關。
“槌胸蹋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其詳細解釋:
1. 讀音與字面含義
拼音為chuí xiōng tà dì,其中“槌”指敲打,“胸”指胸膛,“蹋”為踩踏,“地”即地面。字面可理解為捶打胸口、跺腳踩地,形象表現極度情緒化的肢體動作。
2. 基本釋義
形容人因極度悲痛、懊悔或憤恨而情緒失控的狀态,與“捶胸頓足”意義相近。
3. 出處與示例
源自清代金人瑞《青溪行》:“蓦逢老妪猶相識,槌胸蹋地說青溪。”。此句通過動作描寫,刻畫了老婦人談及往事時痛心疾首的情态。
4. 用法與語境
5. 延伸信息
通過綜合多來源信息,此解釋涵蓋了讀音、釋義、出處及用法,可幫助全面理解該成語的語境與情感表達。
百般白殼白萍巴菽本待本望必勝鄙碎不驕不躁枨橘程試充應垂冰典貼底迪疊床架屋敵忾低眉折腰度支豐姿黼幌詭诙後母揀拔饑枯籍録觐會眷憐恇眩酹觞戀胊料貨璘霦莅阼埋沒人才馬童秘樞母家女秀才排除賠累偏侍漂然鋪拉妻房瓊漿玉液七星壇商飈升舉暑晏酸疼宿浪天容通志琬圭孝德小姑娘校數稀巴爛錫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