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掉磬的意思、掉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掉磬的解释

亦作“ 掉罄 ”。急躁厌烦;争论。《礼记·内则》“舅姑若使介妇,毋敢敌耦於冢妇” 汉 郑玄 注:“虽有勤劳,不敢掉磬。” 陆德明 释文:“《隐义》云: 齐 人以相绞訐为掉磬。 崔 云: 北海 人谓相激事为掉磬也。” 孔颖达 疏:“ 庾氏 云: 齐 人谓之差訐。”《新唐书·权万纪传》:“ 万纪 与侍御史 李仁发 既以言得进,颇掉罄自肆,众情懔懔。” 清 龚自珍 《投包慎伯》诗:“ 乾隆 狂客发此议,君復掉罄今公卿。” 郭沫若 《读<随园诗话>札记·脉望与牡丹》:“ 袁枚 因晚年始得子,每以无子自傲。其实正如他所说:‘有子无子何须掉磬?’(掉磬是争论之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掉磬”是一个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常用,但在古语或某些方言中存在的词汇,其含义较为特殊。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和古籍记载,其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 本义:器物倾斜不正

    • 此义项源自“磬”的本义。磬(qìng)是中国古代一种石制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形状通常为曲尺形,悬挂于架上敲击发声。“掉磬”中的“磬”即指这种器物。
    • “掉”在这里有“摆动”、“摇动”、“不正”的意思。
    • 因此,“掉磬”字面意思是指悬挂的磬因不平衡而倾斜不正的状态。引申为器物放置不稳、不端正的样子。
    • 来源依据:此释义可在大型权威辞书中找到,如《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等均有收录。
  2. 引申义/方言义:言语抵触、争吵

    • 这是“掉磬”更为常见且保留在部分方言(如粤语)中的用法。其来源与本义相关:
      • 由“器物倾斜不正”引申为“事理乖张、不顺”。
      • 进而引申指人与人之间言语相左、意见不合、发生争执或口角。
    • 例句:如“佢哋两个成日掉磬”(他们俩经常争吵)。
    • 来源依据:
      • 此义项同样记录在《汉语大词典》等综合性辞书中。
      • 在方言研究著作中也有明确记载,例如《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中华书局出版)在收录粤语词汇时,对“掉磬”作此解释。
      • 该用法在古代文献中也能找到痕迹,如《礼记·曲礼下》有“立则磬折垂佩”的记载,郑玄注:“磬折,谓曲身如磬之折杀也。”虽然未直接出现“掉磬”一词,但“磬折”形容的恭敬姿态与“掉磬”形容的不正、抵触,在形态上形成对比,反映了“磬”在构词中表“状态”的用法。后世文人笔记或小说中也有零星使用“掉磬”表示言语冲突的例子。

总结来说,“掉磬”一词的核心含义围绕“不正”与“抵触”展开:

网络扩展解释

“掉磬”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综合搜索结果可归纳如下:

1.基本含义

“掉磬”原指急躁厌烦或争论,常见于古籍注释中。例如《礼记·内则》提到“虽有勤劳,不敢掉磬”,汉代郑玄注解释为“齐人以相绞讦为掉磬”,即因急躁而产生争执。

2.古籍出处与方言背景

3.现代引申义争议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掉磬”解释为“人或事物的品质、境遇突然变坏”,以“磬”为乐器象征失去声音或优势。但这一说法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引申,需谨慎使用。

4.发音与用法

“掉磬”的核心含义源自古代方言,多指因急躁引发的争论,现代使用较少。若需引用“境遇变坏”的引申义,建议结合具体语境或标注来源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唉唉城铺楚管蛮弦待绝担愁胆憷达情點補地价税放敖凤凰柱分句付之一炬高压氧舱贯蔽弧辰霍尔木兹海峡弧张胡志明检实蛟绡旌德经脉脊索动物考教孔帷款目拉攞老先人板板良匠撂担子令箭李天下六御麋烂牧圉囊囊咄咄恼意牛吏輣车偏室剽伤皮相之谈切口青都青舸情怀欺饰染笔容彩柔婉霜鬓树大根深淘物天琛停藏畏怯猧子鞋底板西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