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民的意思、吊民的詳細解釋
吊民的解釋
撫慰百姓。《孟子·梁惠王下》:“誅其君而弔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東觀漢記·光武紀》:“觀於放麑啜羹二者孰仁矣,失斬将弔民之義。” 南朝 梁 沉約 《應诏樂遊苑餞呂僧珍》詩:“伐罪 芒山 曲,弔民 伊水 潯。”
詞語分解
- 吊的解釋 吊 à 祭奠死者或對遭到喪事的人家、團體給予慰問:吊喪。吊孝。吊唁。憑吊。 慰問遭遇不幸的人:形影相吊。 懸挂:上吊(自缢)。吊燈。 把毛皮綴在衣面上:吊皮襖。 提取,收回:吊銷執照。 中國舊時錢币單
- 民的解釋 民 í 以勞動群衆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人民。民主。民國。民法。公民(在一國内有國籍,享受法律上規定的公民權利并履行公民義務的人)。國民(具有國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勞動大衆的,非官方
網絡擴展解釋
“吊民”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差異,但核心指向與百姓相關的行為:
-
基本含義
該詞的本義為撫慰百姓()。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誅其君而弔其民”即指推翻暴君後安撫民衆。後世常見于“吊民伐罪”這一成語,表示慰問受難百姓、讨伐有罪統治者的正義行為,如中例句“伐罪吊民萬古功”便體現了這一用法。
-
需注意的誤用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解釋為“欺騙或剝削人民”,這可能是對“吊”字其他含義的誤解。實際上在傳統典籍中,“吊”在此處取“慰問”之意,而非其他負面含義。
-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現代口語已較少使用。典型搭配如“吊民伐罪”,常見于描述古代戰争或起義的正當性(如、6中引用的“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
建議在具體語境中結合古籍原文理解其含義,避免望文生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孟子》《東觀漢記》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吊民(diào mín)一詞的意思是欺負、壓榨平民百姓的行為。其中,“吊”意為欺負、壓迫,“民”指平民百姓。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吊”字的部首是口,總共有6畫;
- “民”字的部首是永,總共有5畫。
“吊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它指的是統治者或地方官員對平民百姓進行剝削、欺負、壓迫的行為。這種行為常常導緻平民的生活困苦,財産被掠奪,甚至身體受到傷害和侵犯。
“吊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是“吊民”。繁體字的書寫形式更加複雜,筆劃數目較多,但意思和拼音發音相同。
古代漢字對“吊民”的寫法沒有明确記錄,但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類似的句子和詞組,描述了統治者對平民的壓迫和欺淩。
以下是使用“吊民”一詞的例句:
- 他是一個貪官污吏,喜歡吊民欺貧。
- 這種地方上的官員常常以吊民為樂,不顧百姓的死活。
與“吊民”相關的組詞有吊民伐罪、吊民捕忠等,這些詞語都表達了統治者對平民欺壓的行為。
近義詞可以是剝削、壓迫、欺淩等。這些詞和“吊民”都有類似的含義,描述了統治者對平民的不公正行為。
反義詞可以是保護、關懷、尊重等。與“吊民”相對應,這些詞強調了對平民的保護和關心,倡導平等和公正的待遇。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