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吊民的意思、吊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吊民的解釋

撫慰百姓。《孟子·梁惠王下》:“誅其君而弔其民,若時雨降,民大悅。”《東觀漢記·光武紀》:“觀於放麑啜羹二者孰仁矣,失斬将弔民之義。” 南朝 梁 沉約 《應诏樂遊苑餞呂僧珍》詩:“伐罪 芒山 曲,弔民 伊水 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吊民"是漢語古典文獻中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本義溯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孟子·梁惠王下》:"誅其君,吊其民,如時雨降,民大悅。"(來源:《孟子譯注》)此處"吊"為動詞,表慰問、撫恤之意,"民"指百姓,整體指執政者體恤遭受苦難的民衆。這種用法在二十四史中常見,如《宋史·太祖紀》載:"吊民伐罪,允協天人。"(來源:《宋史》卷三)

二、語義延伸 在曆史語境中衍生出特定政治概念:"吊民伐罪"作為固定搭配,出自《周書·蕭詧傳》,特指讨伐暴君以解救百姓的正義軍事行動(來源:《資治通鑒》卷一百六十五)。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吊"為"問終",後引申為關懷弱勢群體(來源:《說文解字注》卷八)。

現代漢語中該詞保留在成語"吊民伐罪"中,常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及學術論述,如《中國古代戰争觀研究》指出其承載着儒家民本思想(來源:《軍事曆史研究》2020年第3期)。

網絡擴展解釋

“吊民”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一定差異,但核心指向與百姓相關的行為:

  1. 基本含義
    該詞的本義為撫慰百姓()。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誅其君而弔其民”即指推翻暴君後安撫民衆。後世常見于“吊民伐罪”這一成語,表示慰問受難百姓、讨伐有罪統治者的正義行為,如中例句“伐罪吊民萬古功”便體現了這一用法。

  2. 需注意的誤用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解釋為“欺騙或剝削人民”,這可能是對“吊”字其他含義的誤解。實際上在傳統典籍中,“吊”在此處取“慰問”之意,而非其他負面含義。

  3.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現代口語已較少使用。典型搭配如“吊民伐罪”,常見于描述古代戰争或起義的正當性(如、6中引用的“興仁義之兵,吊民伐罪”)。

建議在具體語境中結合古籍原文理解其含義,避免望文生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孟子》《東觀漢記》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衡半脫産八月槎不奈蠶神常論成衣喘逆辭憚刺語倒插點差吊腰撒跨凍凍鈍兵挫銳奮北赴官貫行詭怪姑嫂橫造何在乎火陣晉號饑溺金錢草酒坊使九旒菊部決腹狂奴例授柳下借陰羅拜慢弛媒互人夢思命根子蹑步貧味遣惡取涼忍俊搔頭弄姿審合舜英說理铴鑼陶朱退化螱飛僞言痫瘛湘文小婿逍遙自娛下三流下文希間心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