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取涼的意思、取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取涼的解釋

納涼,乘涼。 唐 岑參 《南樓送衛憑》詩:“南樓取涼好,便送故人歸。”《快心編》第十回:“便走向前,來到一柳樹下,見一個老人家在那裡取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取涼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動詞“取”和形容詞“涼”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某種方式獲得涼爽的感覺或降低溫度。以下從詞典釋義、用法及文化背景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基本釋義

  1. 本義為“拿、獲得”,引申為“尋求、采取某種手段以達到目的”。在“取涼”中強調主動獲取涼爽的行為。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72頁。

  2. 指溫度較低,介于冷與溫之間,使人感到舒適的狀态;亦作“清涼”解,含惬意之感。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801頁。

合成詞義:通過主動行為(如吹風、避暑、使用工具等)降低體感溫度,獲得清涼舒適感。


二、具體用法與語境

  1. 物理降溫行為

    • 自然方式:如“樹下取涼”“臨窗取涼”,指借自然風或陰涼環境降溫。
    • 人工工具:如“搖扇取涼”“以冰取涼”,強調借助工具調節溫度。

      例:《全唐詩·劉禹錫〈秋日書懷〉》:“炎威漸退夜初長,開軒取涼月滿堂。”

  2. 抽象引申

    可喻指避開紛擾、尋求心境甯靜,如“心靜自然涼”的哲學觀。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5卷第135頁。


三、文化關聯與曆史背景

  1. 傳統避暑智慧

    古代中國多用扇子(團扇、折扇)、涼棚、井水鎮物等方式取涼,體現生活智慧。

    例:《東京夢華錄》載宋代汴京“賣冰”“涼棚”等消夏場景。

  2. 詩詞意象

    “取涼”常見于古典詩詞,與“納涼”“乘涼”互通,象征閑適生活或隱逸情懷。

    例:白居易《池畔逐涼》:“輕衣穩馬槐陰下,自要閑行一兩坊。”


四、現代用法與方言差異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
  3. 許寶華, [日]宮田一郎 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 中華書局, 1999.
  4. 劉禹錫.《劉禹錫集》. 中華書局, 1990.
  5.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注》. 中華書局, 2006.

網絡擴展解釋

“取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取涼”指通過特定方式降低體溫或感受涼爽,即納涼、乘涼。這一行為常見于炎熱環境中,例如在樹蔭下、通風處或借助工具(如扇子)散熱。


出處與例證

  1. 詩詞引用
    唐代詩人岑參在《南樓送衛憑》中寫道:“南樓取涼好,便送故人歸”,描繪了在南樓乘涼送别友人的場景。
  2. 小說例證
    清代小說《快心編》第十回提到:“見一個老人家在那裡取涼”,通過人物動作展現夏日避暑的情景。

結構與發音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文學作品或曆史語境中,日常表達中常用“乘涼”“納涼”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漢字“涼”的引申含義(如溫度、情感等),可參考康熙字典及詩詞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百濮搬唇遞舌徧地兵厄布料盜釂等第低凹地聲蛾鬭二守惡事翻花俯身乖僢管窺虎官橋滾鈎海寓韓歐河渎神嗃嗃合江樓豢牢溷溷活眼現報交報舉察跨帶枯槎魁然剌塔雷淵曆意隆踴鳴鐘鼓憫谏甯歲漚手香佩銅瞥見泊洑起聖趨蹡阒無人聲示人爽曙順口擡轎子讨亡天惠駝裘脫穎橐饘外商五顔六色相沿成俗骁兵霄鴻笑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