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慰百姓。《孟子·梁惠王下》:“诛其君而弔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东观汉记·光武纪》:“观於放麑啜羹二者孰仁矣,失斩将弔民之义。” 南朝 梁 沉约 《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伐罪 芒山 曲,弔民 伊水 潯。”
"吊民"是汉语古典文献中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包含两个层面:
一、本义溯源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孟子·梁惠王下》:"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来源:《孟子译注》)此处"吊"为动词,表慰问、抚恤之意,"民"指百姓,整体指执政者体恤遭受苦难的民众。这种用法在二十四史中常见,如《宋史·太祖纪》载:"吊民伐罪,允协天人。"(来源:《宋史》卷三)
二、语义延伸 在历史语境中衍生出特定政治概念:"吊民伐罪"作为固定搭配,出自《周书·萧詧传》,特指讨伐暴君以解救百姓的正义军事行动(来源:《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五)。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吊"为"问终",后引申为关怀弱势群体(来源:《说文解字注》卷八)。
现代汉语中该词保留在成语"吊民伐罪"中,常见于历史文献研究及学术论述,如《中国古代战争观研究》指出其承载着儒家民本思想(来源:《军事历史研究》2020年第3期)。
“吊民”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核心指向与百姓相关的行为:
基本含义
该词的本义为抚慰百姓()。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诛其君而弔其民”即指推翻暴君后安抚民众。后世常见于“吊民伐罪”这一成语,表示慰问受难百姓、讨伐有罪统治者的正义行为,如中例句“伐罪吊民万古功”便体现了这一用法。
需注意的误用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解释为“欺骗或剥削人民”,这可能是对“吊”字其他含义的误解。实际上在传统典籍中,“吊”在此处取“慰问”之意,而非其他负面含义。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现代口语已较少使用。典型搭配如“吊民伐罪”,常见于描述古代战争或起义的正当性(如、6中引用的“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
建议在具体语境中结合古籍原文理解其含义,避免望文生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孟子》《东观汉记》等原始文献。
百米迸泻本约鞭凳弁髦炳焕碧芽不落言筌绰见慈俭大窠颠头播脑东虞断缣尺楮杜康方厚逢场作趣封岁覆荡酣饱宏绰昏垫夹间赍贡赍领井干楼京兆絶磵可哀拉拉拉毛连阴罗韈慢忘没弹剥蓦駮谋为不轨内兵逆治判别式偏背麡床软困觞祝蛇杯麝父沈酒申晤蛇医梭织素业沓乱坛社委积五七袭次蝎蠹斜幅写疏谢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