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ange; odd] 詭谲奇怪
(1).荒誕,怪誕。《後漢書·西域傳論》:“神迹詭怪,則理絶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 宋 曾敏行 《獨醒雜志》卷八:“公以其事涉詭怪,遂縱其人弗治。”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世畫渡水僧,或乘龍,或履龜黿,類多詭怪恍惚,不近人情。”
(2).怪異;奇特。 晉 葛洪 《抱樸子·雜應》:“但在人間,無故而為此,則緻詭怪之聲,不足妄行也。”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譏谑》:“ 曼卿 ( 石曼卿 )詭怪不羈。” 明 歸有光 《贈醫士張雲厓序》:“自 司馬子長 傳 扁鵲 、 倉公 ,自後為史者,概取神奇詭怪之説,以附於正史。”
(3).詭谲狡詐之人。《晉書·忠義傳·王豹》:“昔 孔丘 匡 魯 ,乃誅 少正 , 子産 相 鄭 ,先戮 鄧析 ,誠以交亂名實,若 趙高 詭怪之類也。”
“詭怪”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綜合如下:
荒誕、怪誕
形容事物離奇不合常理,如《後漢書·西域傳論》提到“神迹詭怪”,指超自然現象難以用人類邏輯解釋()。
怪異、奇特
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奇特之處。例如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形容石曼卿“詭怪不羁”,指其性格不拘常格()。
詭谲狡詐之人(較少用)
《晉書》中以“趙高詭怪”代指奸詐之人,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不常見()。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該詞,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典()或《夢溪筆談》等文獻。
《詭怪》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或描繪一種奇異、怪異、古怪或不尋常的現象、人或事物。
《詭怪》的部首是讠(讠為“言”的簡化形),總共有10個筆畫。
《詭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詞彙的發展。以《說文解字》為例,它記錄了漢字的形體、義項和用法等。這本字典中收錄了《詭怪》這個詞,說明在古代,人們已經開始使用這個詞來描述奇異的事物。
《詭怪》的繁體字是「詭怪」。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詭怪》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詭夬」或「詭夬」。其中,「夬」為古代漢字中的一個表示動詞或副詞的字形。
1. 他突然消失,讓人感到十分詭怪。
2. 這個古老的建築物散發出一種詭怪的氛圍。
1. 詭怪的人:形容一個人行為古怪、奇異或不尋常。
2. 詭怪的現象:描述一種奇特、怪異或難以解釋的現象。
3. 詭怪的笑聲:指一種令人感到不尋常或不舒服的笑聲。
1. 奇異:形容某物超出尋常,與正常狀态不同。
2. 古怪:形容行為言談離奇、不合常規。
3. 異樣:形容不同尋常或異常的狀态。
1. 正常:與詭怪相對,指某物符合正常标準、合理或常規。
2. 自然:與詭怪相對,指某物按照自然規律所展現出的狀态或特征。
總結來說,《詭怪》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奇異、怪異、古怪或不尋常的現象、人或事物。它的詞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并在不同的時期有着不同的寫法。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它是由「詭夬」或「詭夬」組成的。在現代漢字中,它的部首是讠,總共有10個筆畫。一些與詭怪相關的詞語包括:詭怪的人、詭怪的現象和詭怪的笑聲等。它的近義詞有奇異、古怪和異樣,反義詞則是正常和自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