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饑溺的意思、饑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饑溺的解釋

比喻生活痛苦。語本《孟子·離婁下》:“ 禹 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稷 思天下有飢者,由己飢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元 楊載 《次韻虞彥高遊陽明洞》:“不妨山水樂吾樂,豈有飢溺憂民憂。” 太平天囯 洪秀全 《谕蘇省及所屬郡縣四民诏》:“爺哥朕幼坐 天京 ,救民塗炭拯民生,民有飢溺朕飢溺,痌瘝在抱秉至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饑溺”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饑”和“溺”兩個單字構成,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饑餓”與“溺水”,引申指代百姓生存困境與社會疾苦。以下為具體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饑:《說文解字》釋為“谷不熟”,本指糧食歉收導緻的饑餓現象,後泛指饑餓狀态。在《漢語大詞典》中,“饑”被定義為“吃不飽,餓”。
  2. 溺:原指淹沒水中,《爾雅·釋水》注“溺,沉也”,後擴展為陷入危難境地。《現代漢語詞典》标注其引申義為“陷入困境,不能自拔”。

二、詞義演變 “饑溺”作為合成詞最早見于儒家典籍,如《孟子·離婁下》載:“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表達聖賢對民衆疾苦的深切共情。此處“饑溺”已從具體生存危機升華為象征性社會問題,體現儒家“仁政”思想。

三、現代釋義 當代《漢語大詞典》将“饑溺”釋義為“比喻人民疾苦”,強調其比喻性與社會性。例如:“為政者當以解除百姓饑溺為己任。”此用法常見于政論、文學領域,用于呼籲社會關懷或批判民生問題。

四、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如《漢書·食貨志》以“饑溺”喻指民生凋敝,宋代朱熹注《孟子》時強調“饑溺之患,切于身者”,均突顯其作為文化符號的曆史厚重性。

網絡擴展解釋

“饑溺”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饑溺”由“饑”(饑餓)和“溺”(溺水)組合而成,源自《孟子·離婁下》。原文記載大禹和後稷因百姓疾苦而感同身受:“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後引申為比喻人民生活困苦,強調對他人苦難的深切共情與責任感。

二、曆史應用與例句

  1. 元代文人楊載在《次韻虞彥高遊陽明洞》中寫道:“豈有饑溺憂民憂”,體現士人對民生疾苦的關懷。
  2. 太平天國洪秀全的诏書中提到“民有饑溺朕饑溺”,借典故表達統治者與百姓共擔苦難的理念。

三、現代意義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作為典故仍見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常用于強調社會責任或仁政思想,例如描述執政者以民為本的情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孟子》原文或相關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不為多,一不為少白精别鶴離鸾碧漾不白裁核材望呈明楚豆辭條戴見豆莝沸海負離子斧正陔夏乖叛姑姥姥國婿怙寵貨布江漢酒務絶頂君陳巋嵬蘭桂騰芳厲害陵寝靈區臨機制勝陸放翁胪名賣點買靜求安覓漢默塞呢呢諾諾複爾爾泡利不相容原理鵬程掐尖千乞青鬣遒豔賽寳三年不窺園舍本求末筮史绶帶米書富五車水車炭庫同德同心退味土煙韡華嗚呼哀哉庠門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