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铴鑼的意思、铴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铴鑼的解釋

[small brass gong] 小銅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铴鑼(tāng luó)是中國傳統打擊樂器的一種,屬于鑼類樂器家族。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釋義及音樂專業資料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铴鑼是一種小型、高音銅鑼,形制扁平,中央有凸起的圓形鑼臍(俗稱“鑼碗”或“鑼光”),通過敲擊鑼臍發聲,音色清脆明亮。其名稱中的“铴”字專指此類小鑼,區别于大鑼、雲鑼等其他鑼種。

二、形制與演奏特征

  1. 材質與結構

    由響銅(銅錫合金)鍛造而成,直徑通常在10-20厘米之間,邊緣有穿孔供系繩懸挂或手持。鑼臍凸起高度影響音高,凸起越高則音調越高。

  2. 演奏方式

    左手持鑼繩,右手執軟槌(裹布或毛氈的槌頭)敲擊鑼臍部位,通過控制力度和敲擊點調節音色強弱。

三、音樂應用場景

  1. 戲曲伴奏

    在京劇、昆曲等傳統戲曲中,铴鑼多用于配合小動作或輕快橋段,如人物行走、轉身等,起“點闆”作用(标記節奏節點)。

  2. 民間器樂合奏

    常見于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樂種,與闆鼓、梆子等樂器組合,增強節奏層次感。

  3. 儀式與民俗活動

    部分地方民俗(如北方社火、南方傩戲)中用于營造歡慶或神秘氛圍。

四、詞源與曆史沿革

“铴”字最早見于宋代韻書《集韻》,釋義為“小銅鑼”,明清時期成為戲曲音樂的專稱。近代樂器分類中,铴鑼被歸入“體鳴樂器”範疇,與钹、镲等并列為中國打擊樂重要組成部分(參考《中國音樂詞典》修訂版)。

權威來源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樂器條目及《中國民族樂器圖鑒》(中國藝術研究院編撰)的專業定義,并依據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學術規範進行内容校準。因專業詞典資源暫未開放線上訪問,建議查閱實體文獻獲取完整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铴鑼(拼音:tāng luó)是一種傳統的打擊樂器,屬于銅制小鑼,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結構

铴鑼通體由銅鑄造而成,形制較小,通常面徑約2.7寸(清代記載),中央無凸起,邊緣較薄,通過穿孔系繩懸挂,用木片敲擊發聲。其名稱中的“铴”字在方言中可能代指銅制樂器的輕巧特性。

2.曆史與用途

據《清史稿》記載,铴鑼在清代宮廷或民間儀式中作為樂器使用,主要用于傳遞信號或伴奏,例如節慶活動或戲曲表演中的節奏控制。現代多用于地方戲曲、民間樂隊或傳統節日慶典。

3.與其他鑼的區别

4.文化衍生與語言應用

铴鑼在漢語中衍生出“敲鑼打鼓”“鳴鑼開道”等成語,多用于形容熱鬧場景或儀式感強的活動。此外,其名稱也常出現在方言詞彙和文學描寫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铴鑼的演奏場景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清史稿》相關記載或地方民俗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播美蠶豆象巉巗宸襟沉郁頓挫持分赤爪子赤綴抽付傳言蠢笨醇醇實實磁骨電視系列片地椒短轅翻檢繁禮發想飛花風息風漪驸馬腐庸唝吥滾燈孤雁出群酣酺赫剌剌鶴邑黃冊遑甯環素晦惑急赤白臉揭地街區酒餌居民俊賞老公公例貢麟趾殿流行性梅伯木芙蓉旁行斜上輕绡勤效省徹甥女審質十年寒窗朔數泰半鐵藓鼯窮閑宮臔臔歇斯的裡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