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ll brass gong] 小銅鑼
铴鑼(拼音:tāng luó)是一種傳統的打擊樂器,屬于銅制小鑼,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铴鑼通體由銅鑄造而成,形制較小,通常面徑約2.7寸(清代記載),中央無凸起,邊緣較薄,通過穿孔系繩懸挂,用木片敲擊發聲。其名稱中的“铴”字在方言中可能代指銅制樂器的輕巧特性。
據《清史稿》記載,铴鑼在清代宮廷或民間儀式中作為樂器使用,主要用于傳遞信號或伴奏,例如節慶活動或戲曲表演中的節奏控制。現代多用于地方戲曲、民間樂隊或傳統節日慶典。
铴鑼在漢語中衍生出“敲鑼打鼓”“鳴鑼開道”等成語,多用于形容熱鬧場景或儀式感強的活動。此外,其名稱也常出現在方言詞彙和文學描寫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铴鑼的演奏場景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清史稿》相關記載或地方民俗研究資料。
《铴鑼》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種打擊樂器,通常由銅制或鐵制的兩片平闆組成,用以敲擊發出聲音。
《铴鑼》的部首是金,總計16個筆畫。
《铴鑼》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曆史。
《铴鑼》的繁體字為「鑌鑼」。
在古代,「铴鑼」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篆書時期,可能會寫成「鐣鑼」。
1. 我們在慶祝活動中用铴鑼奏響了節拍。
2. 演員們敲響铴鑼,開啟了精彩的表演。
組詞:铙钹(一種打擊樂器)、鬧鈴(用以叫醒的小型鬧鐘)。
近義詞:鼓(一種打擊樂器,與铴鑼類似)。
反義詞:寂靜(與铴鑼的聲音相反,指安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