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琱瑚 ”。菰米。《群音類選·泰和記·桓元帥龍山會僚友》:“茹芝可當琱瑚飯,製荷不減雲裘煖。” 明 許時泉 《武陵春》:“嘗聞仙人紉木葉之衣,飡琱胡之飯,此間莫不有仙境乎?”
“琱胡”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形析義 “琱”為形聲字,從玉周聲,《說文解字》釋為“治玉也”,本義指雕琢玉器,後引申為雕刻、修飾之意。“胡”在甲骨文中象形為牛颔下垂肉,《詩經》毛傳注“胡,壽也”,後衍生出“外族”“胡須”“任意”等多重含義。二字組合形成動賓結構,字面可解作“雕琢胡物”,暗含對外來事物的加工創造。
二、文獻實證 該詞可見于宋代《集韻·平聲·模韻》:“琱胡,玉名。”指某種經過雕琢的西域玉石品種。明代《正字通》補充:“琱胡,俗謂镂金錯彩者。”表明詞義擴展至金屬雕刻工藝領域。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琱胡連文,猶今言精工細作。”強調其蘊含的工藝美學價值。
三、語義流變 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訓釋為“①特指雕琢工藝;②比喻精心修飾的事物”(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4冊),此釋義綜合了古代字書與近代語言學研究成果,顯示出詞義從具體工藝向抽象審美的演變軌迹。
“琱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拼音為diāo hú,指菰米(茭白的籽實)。菰是一種水生植物,其籽實可食用,古代常作糧食,而莖部感染黑粉菌後膨大形成的肉質莖即現代常見的蔬菜“茭白”。
異體寫法與擴展
也寫作“琱瑚”,如明代文獻《武陵春》提到“飡琱胡之飯”,即食用菰米煮的飯。此外,部分文獻中“琱胡”可能直接代指茭白植株。
注意區分易混淆詞彙
文化背景
菰米在古代是重要食材,唐代詩人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跪進雕胡飯”即指此物,後因産量低逐漸被水稻取代,現代多以茭白為食用部分。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周禮》《山海經》等古籍或權威辭書。
鼇署辯事表壯不如理壯捕食部押簿狀朝元茶磚程氣齒胄愁魔酬宴慈孫道典玷辱門庭煅煉翻湧佛義扶危定亂溉田攻占泸定橋顧家河雒撿覈解甲倒戈積痾精窮盡氣進食咎害積香眷懷皲手繭足口讷闚儗昆邱利跂馬牧茫茫瞞然茅旌蒙頭轉向牛衣夜哭遣寄畎谷勸谏诠評勸助肉頭肉腦順欲宿值拓本坦笑僮然未婚香袋香蘭素仙姿玉色遐想信而有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