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勸谏诤。 唐 元稹 《連昌宮詞》:“ 姚崇 宋璟 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同鄉有個舉人 朱大徑 善口勸諫了幾遭,隻是不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秦生》:“取琖将嘗,妻苦勸諫。生笑曰:‘快飲而死,勝於饞渴而死多矣。’”
“勸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勸谏指通過規勸、告誡的方式,促使他人(尤其是上級或長輩)改正錯誤或調整行為。它由“勸”(說服、引導)和“谏”(直言規勸)組成,強調以善意和理性溝通為核心。
不同于單純指責或批評,勸谏更強調“引導改正”的積極意圖,且通常存在于存在等級或倫理關系的場景中(如君臣、父子)。
勸谏是中華文化中倡導的溝通智慧,融合了語言藝術與倫理責任,其核心在于以尊重為前提的理性對話。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勸谏是一個動詞,意思是向别人提出忠告、勸告,以期改變其想法或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勸谏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力”和“言”,部首分别為“力”部和“言”部,共有12畫。
來源:勸谏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莊子•秋水》一篇中。在古代,勸谏常用于君臣之間,用以表達衆臣對君主的忠告與勸告。
繁體字:勸谏的繁體字為勸諫。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勸谏的寫法與現代稍有差異,其中“勸”字的底部沒有直線,而是彎曲的。“谏”字在古代有兩個變體寫法,一種為右半邊是“讠”,左半邊是“佥”,表示“佥谏”,另一種為右半邊是“讠”,左半邊是“廴”,表示“廴谏”。
例句:
1. 他勸谏他的朋友不要再繼續賭博。
2. 咨詢師勸谏他改變消費習慣,以改善家庭財務狀況。
3. 公司高管聽取員工的勸谏,決定進行必要的改革。
組詞:勸導、忠告、忠谏、規勸、告誡等。
近義詞:勸告、規勸、勸說。
反義詞:聽從、遷就、服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