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 of rubbings] 用紙緊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紋上,用墨或其他顔色打出其文字、圖形來的印刷品。墨色深黑有光的叫烏金拓;淡而勻淨的叫蟬衣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拓片裝訂成的本子)
(1).用紙緊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紋上,用墨或其他顔色打出其文字、圖形來的印刷品。墨色深黑有光的叫烏金拓;淡而勻淨的叫蟬衣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傳世拓本以 敦煌 石室所出之 唐 初拓《溫泉銘》及《化度寺邕禅師塔銘》為最早。都有影印本。 宋 曹士冕 《法帖譜系·雜說上·臨江戲魚堂帖》:“ 元祐 間, 劉次莊 以家藏《淳化閣帖》十卷摹刻堂上,除去卷尾篆題,而增釋文。故家所藏往年拓本,猶有典刑,近所拓者,字多刓缺,亦有補換新刻者矣。” 清 龔自珍 《跋<張司直從申元靖先生碑>》:“今日石亡,更為拓本增價矣。” 馬南邨 《燕山夜話·米氏三園》:“好幾位同志看了《宛平大小米》以後,頗感興趣。有的很熱心查訪 米氏 故居和各種遺迹,有的還寄來了有關的文物拓本。”
(2).指打拓文字或圖形。 宋 王安石 《和董伯懿詠裴晉公平淮西将佐題名》:“君曾西遷為拓本,濡麝割蜜親劘揩。” 宋 樓鑰 《跋汪季路所藏<修禊序>》:“焚膏繼短晷,拓本手不停。”
拓本(tà běn)指用紙張緊覆于碑刻、金石等器物表面,通過墨色或其他顔料拓印文字、圖案的印刷品。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拓本是通過“椎拓”工藝,将石碑、青銅器等文物上的文字或圖像轉印到紙上形成的複制品。
異體字與演變
“拓”在“拓本”中與“搨”通用,專指摹印工藝,不同于“開拓(tuò)”或“拾取(zhí)”的讀音和含義。
傳統步驟
将紙張浸濕後覆蓋于碑刻表面,刷平晾幹,用墨包拍打上色,凹刻處留白,揭下後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單張),裝訂成冊即為拓本。
材料特點
多使用薄而堅韌的宣紙,确保揭起時不易破損,唐代已有相關技術。
按用墨區分
按時代區分
拓本不僅是文物複制技術,也是研究古代文字、書法、曆史的實物依據。早期拓本如唐代《化度寺塔銘》具有極高學術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拓本特點,可參考、4、6的詳細分類說明。
拓本指的是通過将原作品(如書籍、字畫等)的形狀或文字等内容複制或轉印到其他材料上,以保留原作品的形态或内容的一種技術手段。拓本可以用于保存文化遺産、進行藝術創作、研究學習等。
拓本這個詞可以拆分成“拓”和“本”兩個字。
其中,拓的部首是手,筆畫數是7畫。本的部首是木,筆畫數是5畫。
拓本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的《莊子》一書中,用以形容通過拓制或拷貝方式保存古代文物的技術。後來,拓本逐漸廣泛應用于古代文字學、考古學等領域。
拓本的繁體字為「拓本」,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中的「拓本」一詞并非以現在的形式出現,所以無法給出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1. 研究者使用拓本技術來複原古代文獻的原貌。
2. 這幅字畫是通過拓本技術制作而成的。
拓印、拓片、拓寶、拓闆
複刻、複制、複印、摹寫
原作、原稿、原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