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狀的意思、簿狀的詳細解釋
簿狀的解釋
記載官吏身份、資曆的簿冊。《南史·王僧孺傳》:“始 晉 太元 中,員外散騎侍郎 平陽 賈弼 篤好簿狀,乃廣集衆家,大搜羣族,所撰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卷。” 明 丘濬 《<大學衍義>補·備規制·圖籍之儲》:“後世封建之制廢,仕者無世官,無分地,然 魏 晉 以來,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繇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繇於譜系。” 明 李東陽 《樂平喬氏族譜序》:“今簿狀之見於官者,應試有卷,中式有録。”
詞語分解
- 簿的解釋 簿 ù 本子,冊籍:簿冊。簿記。簿籍。簿錄。 古代稱公文、案卷:對簿公堂。 古代的儀仗侍從:簿伍。鹵簿(古代帝王、後妃、王公大臣外出時的儀仗隊。次序排列嚴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 狀的解釋 狀 (狀) à 形容,樣子:狀貌。奇形怪狀。 情況,情形:狀況。病狀。現狀。 叙述,描寫:狀語。狀其事。寫情狀物。 舊時叙述事件的文辭:行狀。訴狀。供狀。 特種格式的憑證:獎狀。委任狀。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簿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簿狀(拼音:bù zhuàng)指記載官吏身份、資曆的官方簿冊,主要用于記錄官員的出身、職位變遷等信息。該詞由“簿”(冊籍、文書)和“狀”(記錄形态)組合而成,體現古代官僚體系中對人事檔案的系統化管理。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晉代。《南史·王僧孺傳》記載,晉太元年間官員賈弼曾廣泛搜集家族資料,編撰十八州郡的簿狀七百餘卷,成為重要參考。
- 功能:簿狀不僅是官員選拔的依據,也用于維護士族門閥制度,區分不同階層的身份地位。
三、相關詞彙與延伸
- 簿伐:指官員的功績記錄。
- 簿閥:與門第、家族背景相關的檔案。
- 對簿公堂:源自“簿”的公文含義,指在官府核對文書或當庭質證。
四、現代理解誤區
部分現代解釋(如“形狀像簿子”)屬于引申或誤讀,需結合曆史語境辨析。該詞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古代官吏檔案制度,未脫離文獻記載的原始定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史》《丘濬文集》等古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簿狀(bù zhuàng)是一個漢字詞彙,下面為你提供關于它的一些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簿:部首竹(zhú),筆畫11;
- 狀:部首犬(quǎn),筆畫7。
來源:
簿狀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簿的本義是指記載事物的冊子或簿子,狀的本義是指物體的形狀或狀态。簿狀合在一起,表示事物的形狀或狀态像簿子一樣的。
繁體寫法:
簿狀是簿狀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簿狀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他的書房整潔得就像一個簿狀的圖書館一樣。
2. 這件衣服的材質會隨着時間變化而變得簿狀。
組詞:
簿子(bù zi)、簿冊(bù cè)、簿記(bù jì)。
近義詞:
形狀、外貌、樣子。
反義詞:
整齊、規整、規則。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