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狀的意思、簿狀的詳細解釋
簿狀的解釋
記載官吏身份、資曆的簿冊。《南史·王僧孺傳》:“始 晉 太元 中,員外散騎侍郎 平陽 賈弼 篤好簿狀,乃廣集衆家,大搜羣族,所撰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卷。” 明 丘濬 《<大學衍義>補·備規制·圖籍之儲》:“後世封建之制廢,仕者無世官,無分地,然 魏 晉 以來,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繇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繇於譜系。” 明 李東陽 《樂平喬氏族譜序》:“今簿狀之見於官者,應試有卷,中式有録。”
詞語分解
- 簿的解釋 簿 ù 本子,冊籍:簿冊。簿記。簿籍。簿錄。 古代稱公文、案卷:對簿公堂。 古代的儀仗侍從:簿伍。鹵簿(古代帝王、後妃、王公大臣外出時的儀仗隊。次序排列嚴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 狀的解釋 狀 (狀) à 形容,樣子:狀貌。奇形怪狀。 情況,情形:狀況。病狀。現狀。 叙述,描寫:狀語。狀其事。寫情狀物。 舊時叙述事件的文辭:行狀。訴狀。供狀。 特種格式的憑證:獎狀。委任狀。 筆畫數:;
專業解析
"簿狀"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由"簿"和"狀"兩個單字組成,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特指記錄個人身份、履曆或事件的官方文書檔案。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基本釋義
- 簿:指登記事物的冊籍、文書,如名冊、賬簿(《說文解字》:"簿,簿書也")。
- 狀:指陳述事件或人物事迹的文件,如行狀、訴狀(《玉篇》:"狀,書狀也")。
- 複合義:"簿狀"指古代官府記載個人身份、官職、履曆的檔案文書,相當于現代的人事檔案或戶籍記錄(參考《漢語大詞典》"簿狀"詞條)。
二、具體應用場景
- 官吏铨選:唐代科舉和選官制度中,"簿狀"是記錄考生家世、資曆的核心文件,吏部據此審核任職資格(《新唐書·選舉志》:"凡選,……以三铨分其選,一曰尚書铨,二曰中铨,三曰東铨,皆以簿狀核才實")。
- 戶籍管理:地方官府通過"簿狀"登記人口信息,如北魏實行均田制時,需依據戶籍簿狀分配土地(《魏書·食貨志》:"諸民年及課則受田,老免及身沒則還田,……皆以簿狀為準")。
三、曆史演變與制度關聯
唐代設有"甲庫"機構,專職保管官員的簿狀檔案。據《唐六典·尚書吏部》載:"甲庫令史掌天下甲曆之名數",其中"甲曆"即包含簿狀文書,其内容涵蓋官員的"出身、課績、考解"等,是考核升遷的直接依據(參考嚴耕望《唐代甲庫制度考》)。
四、現代延伸意義
現代漢語中"簿狀"一詞已罕用,但其概念可對應人事檔案、學籍檔案等系統性記錄文件。研究古代制度時,該詞常見于政治史、制度史領域,如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中多次引用"簿狀"分析宋代铨選流程。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新唐書·選舉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唐六典》(中華書局校注本)
- 嚴耕望《唐代甲庫制度考》(《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河北教育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簿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簿狀(拼音:bù zhuàng)指記載官吏身份、資曆的官方簿冊,主要用于記錄官員的出身、職位變遷等信息。該詞由“簿”(冊籍、文書)和“狀”(記錄形态)組合而成,體現古代官僚體系中對人事檔案的系統化管理。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晉代。《南史·王僧孺傳》記載,晉太元年間官員賈弼曾廣泛搜集家族資料,編撰十八州郡的簿狀七百餘卷,成為重要參考。
- 功能:簿狀不僅是官員選拔的依據,也用于維護士族門閥制度,區分不同階層的身份地位。
三、相關詞彙與延伸
- 簿伐:指官員的功績記錄。
- 簿閥:與門第、家族背景相關的檔案。
- 對簿公堂:源自“簿”的公文含義,指在官府核對文書或當庭質證。
四、現代理解誤區
部分現代解釋(如“形狀像簿子”)屬于引申或誤讀,需結合曆史語境辨析。該詞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古代官吏檔案制度,未脫離文獻記載的原始定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史》《丘濬文集》等古籍,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阿武婆薄晩怖怯逋券成本核算癡肉團持呪觸蹈大謀不謀倒洑打旋旋頓曳防意如城逢集封熊鳳儀獸舞俯身诟讓觀風察俗谷根貴賤浣衣裡昏淡減竈加沙嫁送舊坊舊态複萌钜坊靠天虧退闊朗路轉峰回買快馬角烏白面商木産霓帔評改前鋒軍前臼齒巧垂秋溜丘明之疾凄婉驅疠趨趨煽熾沙石舍筏失格酸凍檀舍妄心往轍晚老公畏沮文幌污镘五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