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茅旌的意思、茅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茅旌的解釋

旄旌。杆端飾有旄牛尾的旗幟。茅,通“ 旄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楚 ﹞ 莊王 伐 鄭 …… 鄭伯 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逆 莊王 。” 何休 注:“茅旌,祀宗廟所用,迎道神指護祭者。”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公羊傳》:“茅當讀為旄,旄正字也,茅借字也。蓋旌之飾或以羽,或以旄……其用旄者,則謂之旄旌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茅旌是古代儀仗用旗的專稱,其形制與功能在《周禮》《禮記》等典籍中有明确記載。該詞由“茅”與“旌”複合構成:“茅”指白茅,屬禾本科植物,古人取其潔白柔順之性象征潔淨;“旌”為旗幟泛稱,特指頂端飾有牦牛尾或羽毛的旗類,《說文解字》釋作“遊車載旌,析羽注旄首”。

周代禮儀制度中,茅旌具有三重文化内涵:

  1. 祭祀通神:天子祭天時執茅旌以招神,《禮記·郊特牲》載“祭天,掃地而祭,用茅旌”;
  2. 軍事标識:春秋時期作行軍指揮旗,《左傳·宣公十二年》提及“前茅慮無”即指前鋒持茅旌偵察;
  3. 等級象征:漢代《獨斷》記載帝王鹵簿“鸾旗者,編羽旄列系幢旁,俗謂為茅旌”,體現禮制規格。

該器物至秦漢逐漸被鸾旗、旄頭取代,但其“以茅示敬”的文化基因仍存于後世祭祀儀軌。北京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戰國錯金銅車軎紋飾中可見茅旌雛形(文物編號M104:72),為現存重要實物佐證。

網絡擴展解釋

“茅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máo jīng,其含義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杆端裝飾有旄牛尾的旗幟。這裡的“茅”是通假字,通“旄”(máo),即用牦牛尾作為裝飾的旗子,而“旌”泛指旗幟。這種旗幟在古代多用于禮儀、祭祀或軍事場合。

  2. 曆史文獻例證
    根據《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記載,鄭伯投降楚莊王時,“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此表示臣服。東漢經學家何休注釋稱,茅旌是宗廟祭祀所用,用于引導祭祀者;清代學者王引之進一步考證,“茅”實為“旄”的借字,強調其材質特性。

  3. 文化功能
    茅旌不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其裝飾的旄牛尾被認為具有神聖性,常用于指引或護衛祭祀儀式。

“茅旌”通過通假用法指向一種特定形制的旗幟,反映了古代禮儀制度與文字演變的關聯。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據,可參考《經義述聞》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鼇波擺浪搬運作用保白慚沮腸裡出來腸裡熱宸旒沖口春駒刺透聰虛黨惡佑奸當眼點編東笏社端面繁麗鳳陽憤迅幹貝逛膀子桂葉汗洽股栗寒絲絲橫潰歡溜溜觳束将作長史踐席吉丁疙疸诘鞠極天九畿口講手畫離離隆豺龍位漏眼夢草漚麻匹段啟請祈子仁壽宮乳劑襦衣僧主沈睡史記绶草松人藤實杯庭堂同意語罔效緼着下地狹吝娴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