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疾;舊病。《後漢書·窦融傳》:“大将軍復重於難,是使積痾不得遂瘳,幼孤将復流離,其為悲痛,尤足愍傷。”
“積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基本解釋
指久治不愈的疾病或長期存在的舊病,強調病症的頑固性和持續性。例如《後漢書·窦融傳》中“積痾不得遂瘳”即表達疾病難以痊愈的困境。
字詞結構
使用場景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描述慢性疾病或隱喻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他因積痾纏身,終年卧床。”
補充說明
“痾”字在古籍中還可指代災禍或隱憂(如《晉書》中“消弭災痾”),但“積痾”一詞更聚焦于生理疾病層面。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後漢書》相關章節或漢語詞典中的釋義。
《積痾》是一個漢字詞組,它的意思是積聚的病症或久病不愈。
《積痾》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禾”和“疒”,其中“禾”是康熙字典的部首之一,表示與莊稼有關的意思,而“疒”是疾病的部首。總共需要9個筆畫來書寫這個詞。
《積痾》最早出現在《春秋左傳》這本古代典籍中,意思是長期積聚的病症。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積痾」。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會因時代和地域的差異而稍有變化。關于《積痾》這個詞,其古時候的寫法較為接近現代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1. 他多年來一直忍受着積痾的折磨。
2. 這個病人已經積痾多年,需要細心的治療。
積習、痾病。
積聚、積累、久病。
痊愈、康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