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泛指孝順的子孫。《孟子·離婁上》:“暴其民甚,則身弑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名之曰‘幽’、‘厲’,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罵筵》:“那戲場粉筆,最是利害,一抹上臉,再洗不掉;雖有孝子慈孫,都不肯認做祖父的。”
“慈孫”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cí sūn,其核心含義指孝順、尊敬長輩的子孫,常用于傳統語境中。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該詞由“慈”(慈愛、仁慈)和“孫”(子孫)組成,字面意為“慈愛的子孫”,特指對長輩盡心盡孝的後代。例如《孟子·離婁上》提到:“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也”,強調孝道的延續性。
傳統用法
在古籍中,“慈孫”常與“孝子”連用為“孝子慈孫”,表示對祖先和長輩恪守孝道的後代。例如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寫道:“雖有孝子慈孫,都不肯認做祖父的”,暗含對不孝行為的諷刺。
現代意義
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強調傳統家庭倫理,形容子孫對長輩的關懷與尊敬,如照顧起居、滿足需求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孟子》或清代《桃花扇》相關章節。
慈孫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對孫子非常關愛和慈愛的祖母。
拆分部首:慈(心部,9畫)孫(子部,8畫)。
來源:慈孫一詞最早出現在《孝經·孟子問曰》這本經典著作中。它意味着祖母對孫子的深切的愛和關心。
繁體:慈孫。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它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據古老的字形和字義變化,它可能采用下面的寫法:慈(辶部,11畫)孫(子部,8畫)。
例句:她是一個慈孫,常常關心她的孫子的學業和健康。
組詞:祖孫關系、孫女、外孫。
近義詞:慈祥、慈愛。
反義詞:冷淡、漠不關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