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劄子的意思、白劄子的詳細解釋
白劄子的解釋
指已拟定而未用玺的诏令。 宋 洪邁 《容齋五筆·宗室覃恩免解》:“ 邁 以待制侍講内宿,適蒙宣引……時所攜隻是白劄子,蒙徑付出施行。遂一例免舉。”《續資治通鑒·宋高宗紹興三年》:“自軍興以來,機速事皆以白劄子徑下,有司既報行,然後赴給、舍書押降敕。”《明史·劉體乾傳》:“踰年詔趣進金花銀,且購貓睛、祖母緑諸異寳。 已 上書力諫, 體乾 請從 已 言,不納。内承運庫以白劄索部帑十萬。”
詞語分解
- 白的解釋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樣的顔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晝。白日做夢。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純潔:一生清白。白璧無瑕。 空的,沒有加上其它東西的:空白。白卷。 沒有成就的,沒有效果的:白忙。白說。 沒
- 劄子的解釋 官府中用來上奏或啟事的一種文書詳細解釋官府中用來上奏或啟事的一種文書。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 唐 人奏事,非表非狀者為之牓子,亦謂之録子。今謂之劄子。凡羣臣百司上殿奏事,兩制以上,非時有
網絡擴展解釋
“白劄子”是一個曆史文獻中的專有名詞,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1.基本定義
“白劄子”讀音為bái zhá zǐ,指古代已拟定但未加蓋皇帝玺印的诏令或公文。這類文書因缺少正式印章,通常以白紙書寫,故稱“白劄子”。
2.曆史背景與用途
- 宋代應用:宋代文獻如《容齋五筆》記載,白劄子常用于臨時性、緊急的政令傳達。例如,官員在未完成正式審批流程時,可通過白劄子直接下發指令,事後再補辦手續。
- 明代記載:《明史·劉體乾傳》提到白劄子與財政事務相關,反映其在國家行政中的靈活性和非正式性。
3.與其他文書的區别
白劄子與正式诏令(如“敕書”)的主要區别在于是否加蓋玺印。前者屬于臨時性文件,後者則具備法定效力。
4.現代研究價值
作為古代行政制度的産物,白劄子為研究宋明時期的公文流程、權力運作提供了重要史料。
注意:需區分“白劄子”與發音相近的“白痦子”(皮膚病)、“白蚬子”(貝類)等詞彙,後兩者為現代常見名詞,與曆史文書無關。
網絡擴展解釋二
白匣子(bái zhá zǐ)是一個漢字詞彙,拆分成三個部首,分别是白(bái),匚(fāng),刂(dāo),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白匣子一詞的來源比較模糊,也沒有确切的官方解釋。作為一個詞語,它不是繁體字,而是現代漢字的常用形式。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具體的古代寫法并沒有明确的記錄可供參考。這個詞一般的含義是指白色的、盒狀的物品,但在特定語境中也可有其他含義。下面是一個關于白匣子的例句:在生日派對上,我收到了一個精美的白匣子,裡面裝滿了驚喜。除了白匣子外,還可以組詞,例如白紙匣子、白色的小匣子等。與白匣子相關的近義詞有白盒子、白箱子,反義詞可以是黑匣子、黑盒子。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